
一直以为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到了丹东才知道,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在丹东!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鸭绿江畔的虎山和瑷珲河北岸发现了许多古代墩台遗址,当地人称这些古代遗址为“老边墙”。据考证,这里就是明代长城的遗址。2007年5月,辽宁省全面开始了长城资源的调查工作,发现辽宁境内的明长城竟然长达1000公里,有数目众多的敌台和数百座烽火台,从山海关一致绵延到鸭绿江畔的虎山。虎山长城,就成为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



在辽宁省境内的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是明代为防备蒙古兀良哈部和女真各部的侵扰而修筑的。它起于山海关长城向北延长线———
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锥子山,历经葫芦岛、锦州、阜新、盘锦、鞍山、辽阳、沈阳、铁岭、抚顺、本溪、丹东等市,直达丹东市东北虎山南麓鸭绿江畔之江沿台止。


到了清末,明万里长城已失去了抵御作用,因战事屡遭破坏。



虎山长城从明清开始,就成为我国东面重要隘口和军事要地。处于边境的虎山长城战事不断。



日军占领朝鲜后,对我国东北虎视眈眈,寻找时机进犯。虎山长城与朝鲜新义州隔水相望,又是重要隘口,日军曾多次以虎山为目标进行军事演习,很可能从虎山长城入侵我国,因此清政府在虎山长城集结重兵以防不测。1894年9月27日黎明,清军首领马金叙率部1000多人扼守在虎山的要隘上面,这时,日军出动炮兵一个联队、步兵两个联队过鸭绿江冲虎山而来面对入侵的日军,马金叙对清兵高呼道:“今日之战关系重大,虎山存,我辽东国土则存;虎山亡,我辽东国土便亡。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大家有决心守住吗?”全体士卒齐声应道:“愿效死保卫虎山,人存则山存,人亡则山亡。”喊声震彻山谷。清军与日军拼死奋战,自晨至午,日军几次反扑全被清军打退。后日军又调动第一师团全面进攻。终因实力相差悬殊,清军将士伤亡严重,虎山失守,日军占领安东县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山之战。虽以失败告终,但清军却殊死抵抗外来入侵之敌,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00多年来,虎山长城再无战事,而残垣断壁的长城也藏在荒山僻野中,无人问津。为再现虎山长城雄姿,近年来,国家和辽宁省、丹东市投巨资在明长城遗址上重新修建长城。如今,明长城沿着鸭绿江岸的悬崖峭壁一直向北伸去,垛口、马道、箭楼、敌台一应俱全。虎山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波涛滚滚的鸭绿江水偎依长城奔腾而去。山上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山下碧绿的江水清澈见底,宛如一幅天然的风景画卷。





这块石头上刻的是:清清绿江水,巍巍虎山头,长城从此始,万里壮神州。

虎山长城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部城市新义州隔江相望,长城脚下的中朝两国以一条宽不足两米的一条小河为界,被当地人称为“一步跨”。两岸鸡犬之声相闻,常有鸡鸭晨时越境觅食、暮时回国生蛋之说。(将在下篇博文专述)


虎山长城不同于西北长城的荒凉,由于植被保护完好,长城一年四季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当年的旌旗战鼓早已偃息,甲午狼烟也已散尽。但今天来到虎山长城,仿佛依然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听到旌鼓轰鸣。中国军民宁死不屈抗击日寇的精神永在,民族魂魄随万里长城的蜿蜒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如果你去丹东,一定不要错过虎山长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