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石器时代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 27
(2008-10-25 10:35:31)
标签:
新石器时代孢粉疏林阔叶树南德仰韶杂谈 |
分类: 考古史料 |
(二)新石器时代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全新世之初开始,人类文化迈进了新石器时代。全球气候也普遍向温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冰川和冰盖大规模消融或后退,进入冰后期。冰后期的气候划分方案以挪威学者布列特( A.Blytt )和瑞典学者色尔南德( R.Sernander )的布列特 ── 色尔南德方案最为典型。他们根据北欧沼泽沉积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研
究,将冰后期划分为五个气候期, 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经典划分方案和对比标准。
在中国,早在 70 年代, 竺可桢 先生就对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了研究。之后,还有许多学者从动植物群落的变化等方面,对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各地的环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第四纪孢粉C 14 组对辽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37)、周昆叔等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孢粉分析与环境研究(38)、孔昭宸等对内蒙古赤峰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39)、高广仁对山东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的研究(40)、唐领余等对江苏淮北地区新石器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研究(41)、顾海滨对洞庭湖地区第四纪古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42)、安芷生等对最近 2 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研究(43)、石兴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等(44),均得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认识。大体说来,华北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的变化可分为三大时期(表 2-3 ):
1. 升温期
约 10000 ~ 9000 B.P
,相当于国际气候分期的前北方期和考古分期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东北区喜冷猛犸象、披毛犀等已绝灭,东北南部和华北广大地区普遍发育了以松、栎、蒿、菊为主的针阔叶混交疏林草原,显示出气温开始由干凉向温凉转变。但大部分时间内仍较干凉,估计年均温比现代稍低。人类开始由山麓高地向平原地带转
移,走出岩洞,营建聚落。华北和华南都开始出现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原始农业处于萌发时
期。
华北区新石器时代环境气候演变表
表 2 — 3
考 古
分 期植 被 特 征 气候特征与分 期
国际气候
分 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松、栎、蒿为主的森林草原(含云、冷杉)
后段 降温期 凉 干
亚北方期
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
前段 凉湿
中期
栎等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 后段
最暖期 暖湿 大西洋期
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中段 温湿
早期
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前段
温干 北方期
初期
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含云、冷杉)
升温期
凉 干 前北方期
2. 最暖期
约 9000 ~ 5000 B.P
,相当于国际气候分期的北方期、大西洋期及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华北地区出现了以栎、榆、柳等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还发现有现在主要生存在长江流域的竹鼠、獐、豪猪等。总的状况是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水热条件可能好于今天,估计年均温高于现代
2 ℃ 左右。依据环境气候与文化的演变特征 , 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 :
前段( 9000 ~ 7000 B.P
),相当于黄河中游的前仰韶时期。植被是以松、栎、蒿为主的针阔叶混交疏林草原,显示出气温进一步回升,大体与现今气温接近,其间有过冷暖波动。适应这一时期的环境气候特点,东北、华北、华中区的前仰韶时期诸文化迅速出现,并初步形成了粟作和稻作农业两大文化体系,原始农业处于初步发展和发展时期。
中段( 7000 ~ 6000 B.P
),相当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植被多为以十字花科为主的中生草原和以松、蒿、藜为主的森林草原,其间的气候虽可能有过冷暖波动,但总的状况是温和半湿润,水热条件好于现代。各地区仰韶时期诸文化迅速地发展和发达起来,遗址密度大大增加。
后段( 6000 ~ 5000 B.P
),相当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晚期。华北区大部分时间内的植被是以栎等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气温上升到全新世以来的最高点。黄河中、下游仰韶时期诸文化的发展进入最繁荣的鼎盛阶
段,人类文化的向北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迁徙也达到了高潮,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全新世之初开始,人类文化迈进了新石器时代。全球气候也普遍向温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冰川和冰盖大规模消融或后退,进入冰后期。冰后期的气候划分方案以挪威学者布列特( A.Blytt )和瑞典学者色尔南德( R.Sernander )的布列特 ── 色尔南德方案最为典型。他们根据北欧沼泽沉积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研
究,将冰后期划分为五个气候期, 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经典划分方案和对比标准。
在中国,早在 70 年代, 竺可桢 先生就对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了研究。之后,还有许多学者从动植物群落的变化等方面,对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各地的环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第四纪孢粉C 14 组对辽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37)、周昆叔等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孢粉分析与环境研究(38)、孔昭宸等对内蒙古赤峰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39)、高广仁对山东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的研究(40)、唐领余等对江苏淮北地区新石器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研究(41)、顾海滨对洞庭湖地区第四纪古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42)、安芷生等对最近 2 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研究(43)、石兴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等(44),均得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认识。大体说来,华北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的变化可分为三大时期(表 2-3 ):
1. 升温期
约 10000 ~ 9000
移,走出岩洞,营建聚落。华北和华南都开始出现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原始农业处于萌发时
期。
华北区新石器时代环境气候演变表
表 2 — 3
考 古
分 期
分 期
新石器时代
2. 最暖期
约 9000 ~ 5000
前段( 9000 ~ 7000
中段( 7000 ~ 6000
后段( 6000 ~ 5000
段,人类文化的向北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迁徙也达到了高潮,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后一篇:3. 降温期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