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中市河上的桥梁

(2014-12-02 20:05:09)
标签:

股票

中市河上的桥梁

中市河位于苏州东中市北侧,东起河沿街南口过军桥,与平门小河汇合,经崇真宫桥、中市桥、虹桥、张广桥、至德桥、宝源桥、外水关桥,西出阊门再经探桥通外城河,上架桥梁9座。

过军桥

过军桥,位于河沿街南端,跨中市河,南通东中市。宋《平江图》中称“南过军桥”。《宋平江城坊考》载:“南过军桥,《吴地记》仅著录过军桥一。《吴郡志》、卢《志》兼载南北二桥。 《姑苏志》仅著录北过军桥。康熙《志》桥二:一在崇真宫东,名南过军;一在崇真宫后,名北过军。” 民国《吴县志》载:“过军桥,一在崇真宫东,名南过军;一在崇真宫后,名北过军。”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名“南过军桥”,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中称“过军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中则叫“戈军桥”。 《金阊区志》载:过军桥,位于河沿街南端,跨中市河,南通东中市。宋《平江图》中名“南过军桥”。据清康熙《苏州府志》,过军桥有二:“一在崇真宫东,名南过军;一在崇真宫后,名北过军。”1980年改建为钢筋水泥平桥,跨度3.3米,宽5米,长5米。(桥宽实际仅3.5米,砖砌护栏,外抹水泥。)

http://s2/mw690/001vtDt0gy6O4y92Ilb11&690
                过军桥

崇真宫桥

崇真宫桥,位于阊门内下塘街,跨中市河,南通东中市,北对崇真宫。宋《平江图》中称“宫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宫桥,范、卢二《志》著录。 《姑苏志》:崇真宫前青石扶栏,雕刻工巧,细如丝发,为吴中桥栏之最者。乾隆《吴县志》:后圮,重建尽失旧制。 《吴门表隐》载:“崇正宫桥,见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道士叶凤梧重建。桥南堍塑桥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厕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是年闰四月十四日,忽有垢面道人立桥上言曰:石性烈,不加托木,石且断。言讫,转西即隐。俄而,桥西一石中断如截,从异之,咸悟谓吕祖降示,亟加托木,桥乃固。三条莫颐录。” 又载:“崇正宫桥青石扶栏琢工极细,具见纤毫,今无。”民国《吴县志》载:“崇真宫桥,在崇真宫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 《金阊区志》载:《平江图》中名宫桥。位于阊门内下塘街,架于中市河上,南通东中市,北对崇真宫,因此得名。明王鏊《姑苏志》称:“崇真宫前青石扶栏,雕刻工巧,细如丝发,为吴中桥栏之最者。” 清乾隆《吴县志》称:后圮,重建尽失旧制。相传,清乾隆时叶凤梧为崇真宫住持,因桥南堍官路皆被侵占盖屋,湫隘堵塞,不便行走,逐矢志重建。经劝导,侵占桥址者自愿清除房屋,让出原址。叶乃出资建桥,二月开工,当年闰四月十四日落成,往观者摩肩接踵。近午时,有一道人在桥上徘徊,并告众人云:“石性烈,不加托木料必断。”言毕南去,桥上众人蜂拥而随,西侧一桥面石断裂,巨声震耳,石虽断而无一人伤亡。传说道人乃吕洞宾,而吴中逐以四月十四日为吕祖诞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经重建。1982年重修。石板桥面,石柱桥台,两侧石柱上有系缆孔4个。桥南首有“真泽泉”古井2眼。桥宽3.5米,长15米,跨度4.8米。

桥下如今还保存“重建崇真宫桥”“闰四月”的桥梁石,还有一块快要断了的托木。桥面由七块长条花岗石组成,护栏用青砖砌成,内侧表面抹上了水泥。《志》中描述的“青石扶栏琢工极细,具见纤毫,今无”。http://s4/mw690/001vtDt0gy6O4yl0FUf53&690

                                      崇真宫桥
http://s11/mw690/001vtDt0gy6O4ymMzayba&690




中市桥

中市桥,位于中街路与东中市交界处。2003年初中街路改造,跨中市河新造一座桥,将中街路延伸至桃花坞大街。桥面车行道15米,两侧人行道宽5×2;花岗石护栏,中间栏板镌刻桥名“中市桥”。http://s8/mw690/001vtDt0gy6O4yqJ4zBa7&690


虹桥

虹桥,位于阊门下塘街中段,跨中市河,南通东中市。宋《平江图》中称“红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红桥,范、卢二《志》均著录。 《姑苏志》:福济观东 民国《吴县志》载:“红桥,在福济观东,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称“虹桥”。

《金阊区志》载:“虹桥,位于阊门下塘街中段,跨中市河,南通东中市。见载于宋《平江图》。原系拱式石桥,清道光二年(1822)重建。桥西南河面上建有桥亭,类似过街楼,亭内供关帝像。旧时为“轿盘头”之地。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请戏班在桥亭唱戏。1957年桥亭危险被拆除,桥改建为水泥路面,跨径4.6米,宽3米,长12.7米。

原拱式石桥的水盘石、拱劵石至今仍保留完好,石料疑为武康石,改建后拱劵为水泥替代。



http://s4/mw690/001vtDt0gy6O4ywQEwPb3&690
                                              虹桥

张广桥

张广桥,位于皋桥东堍,阊门西街南口,跨中市河。宋《平江图》刻录。 《宋平江城坊考》载:“张广桥,《祥符图经》、《吴地记》、《吴郡志》、卢《志》均著录。《姑苏志》:皋桥下。 民国《吴县志》载:“张广桥,在皋桥侧,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金阊区志》载:“张广桥,位于皋桥东堍,阊门西街南口,跨中市河。建于宋代,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民国14年(1925)重建。198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桥,宽5.15米,长7.1米,跨度6米。

桥洞至今仍保留拱式石桥的水盘石、拱劵石,材质为武康石,只是拱劵部分为混凝土替代。http://s14/mw690/001vtDt0gy6O4yRsakd3d&690

                                   张广桥





至德桥

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桥堍北正对泰伯庙,桥南为西中市,跨中市河。《平江图》中称庙桥,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名至德桥,清乾隆《姑苏城图》中叫庙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作泰仙殿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名泰伯庙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庙桥,《吴地记》作泰伯庙桥。《图经续记》作至德桥,云:在泰伯庙前,以庙故名。《吴县志》:在泰伯庙前。宋乾道初(1165),平江知府沈度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按御史陈瑞重建,皇甫汸撰记。旧志:《重建至德庙记》,曾几撰,正书,乾道改元九月。 冯《志·金石门》:至德庙桥,有元祐元年八月题字。 民国《吴县志》载“至德庙桥,在至德庙前。宋乾道初(1165),知府沈度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按御史陈瑞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修。(明皇甫汸记略。) 《金阊区志》载:“泰伯庙桥,位于皋桥西,跨中市河,桥南为西中市,因北堍泰伯庙得名。《平江图》名庙桥。《吴郡图经续记》作至德桥。南宋乾道初(1165)知府沈度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按御史陈瑞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原为石拱桥,民国13年(1924)改建为水泥梁桥面,跨度5.7米,宽5米,长24.8米。

2009年,至德坊前的菜场和桥周围的民房开始动迁,2011年下半年进行保护和修建,泰伯庙和至德桥于2014.05.18正式落成。重建后的至德桥,仍为单孔钢筋水泥平桥,桥墩为石砌。桥面宽4.5米,长7.125米。南北有步阶10/13.迎面即看到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



http://s6/mw690/001vtDt0gy6O4yZgFyl05&690

                                 原泰伯庙桥
http://s2/mw690/001vtDt0gy6O4z13vPPa1&690

                                   改造后新桥至德桥
http://s12/mw690/001vtDt0gy6O4zfQ92rab&690
                                              至德桥
http://s7/mw690/001vtDt0gy6O4zlSbeS06&690

                                              至德桥





宝源桥

宝源桥,位于阊门饭店南,又名新造桥,跨中市河,桥南为西中市,北为下塘街。1956年改建,1970年重建。单孔钢筋水泥平桥,砖砌水泥护栏。跨度6米,宽5米,长6.55米。

http://s6/mw690/001vtDt0gy6O4zwT1Yx95&690

                宝源桥



外水关桥

外水关桥,位于阊门横街南端,跨中市河,西临水城门。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水关桥”。《金阊区志》载:“外水关桥,位于阊门横街南端,跨中市河,西近水城门,故名。建于清代,1965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面,跨度4.8米,宽4.3米,长6米。”(2005~2006)实施环古城河二期工程时,重修水关桥,新建花岗石桥栏,中间栏板镌刻桥名“水关桥”并涂绿。桥面宽4.5米,长9.5米。http://s12/mw690/001vtDt0gy6O4zCLkxR0b&690

                                      外水关桥
http://s13/mw690/001vtDt0gy6O4zDLmDG8c&690
                                            外水关桥

探桥

探桥,位于北童梓门,即水城门西,跨中市河。 民国《吴县志》载:“探桥,在北洞子门,明洪武间筑月城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修。” 《金阊区志》载:“探桥,俗名坍桥。位于北童梓门,即水城门西,跨中市河。相传古代守城军队在此侦探敌情,故名。明洪武年间修月城时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原为石拱桥,1966年改建为水泥平桥,跨度4.8米,宽5米,长7.7米。”2005年下半年,实施环古城河二期工程,探桥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桥栏,宽4.3米,长9米。中间栏板镌刻桥名“探桥”并涂绿。http://s16/mw690/001vtDt0gy6O8F6jFwj1f&690

                                         探桥


聚龙桥

聚龙桥,位于护城河与中市河的交汇处。据清乾隆《苏州府志》和《姑苏繁华图》所绘,阊门水陆城门筑有瓮城,陆门外西临吊桥,东接阊门内大街(今西中市),水门西临聚龙桥,内接阊门内下塘河和水关桥。聚龙桥于七十年代初拆除改成了水闸。2005年下半年,实施环古城河二期工程,重建聚龙桥。桥宽2.8米,长7米,南北步阶15/15,花岗石桥栏,中间栏板镌刻桥名“聚龙桥”并涂绿。http://s13/mw690/001vtDt0gy6O4zRPJ3Cec&690

                                       聚龙桥
http://s15/mw690/001vtDt0gy6O4zTcRMG4e&690
                                                  聚龙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