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太尉河上的桥

(2014-05-09 19:13:24)

 

                                      官太尉河上的桥

   官太尉河位于苏州城东南隅,属“三横四直”中第四直河(今为第三直河)的一段水道。沿河驳岸用花岗石叠砌,岸上围以石栏。垂柳、翠竹、冬青、夹竹桃等花木掩映下,曲廊和小亭错落其间。此段河面较窄,两岸民居鳞次栉比,夹河相望,构成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苏州“水巷”景观。自北至南,官太尉桥(巷)、叶家弄、望星桥北堍、忠信桥塘岸、东斜蜿蜒至葑门,所属河道横卧各式桥梁六座:官太尉桥、吴王桥、寿星桥、望星桥、忠信桥、望门桥。

1.     官太尉桥。

官太尉桥,跨第三直河,东连唐家巷,西出同名塘岸。  明末《苏

州府城内水道图》著录。民国《吴县志》载:“官太尉桥,在仙境桥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桥名因姓官的太尉居此而得。太尉,唐宋时为“三公”之官,与丞、御史大夫并列。  《沧浪区志》载:「官太尉桥,跨第三直河,东连唐家巷,西出同名塘岸。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光绪四年(1878)修。条石板梁(五块)单孔石级桥,长15.6米,宽2.5米,跨度3米。原石桥脱落,1982年改建水泥墙式桥栏,1991年改建卧条石桥栏。板梁侧面正中阴刻正楷大字桥名,其旁刻小字“光绪四年六月”,两坡步阶各11级。」

(桥栏侧面正中镌刻铭文:光绪四年六月旦立,里人募捐重建。),由于古桥年代较久,致使西南桥台向外严重倾斜,己危及行人通行安全。2008年六月重修,施工单位将移位的桥板一块块吊起后“纠偏”固定回原位,重新对桥梁的上部结构倾斜、下沉、开裂处进行修复,并纠偏矫正卧条桥栏,粘结踏步表面和两侧桥墩。经过二个多月的整修,古桥又恢复了昔日的异彩。

2.  吴王桥.

吴王桥,跨第三直河。东堍迳通钟楼新村,北侧塘岸石匠弄,南

侧塘岸组家桥(巷);西堍迳连定慧巷,北侧塘岸官太尉桥,南侧塘岸叶家弄。宋《平江图》刻录。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等著录。  《宋平江城坊考》载:吴王桥,《吴郡志》末著录。卢《志》引《续志》:「在双塔寺东。」《姑苏志》:「后周广顺三年(953)建。」 注:原作「二」,据《姑苏志》卷一九《桥梁》改。  案:泰伯为第一世家,琅琊冠江左风流。南朝王僧虔以书法、五代吴仁璧以星历名。吴、王二族尚矣,然未详所居何人。  民国《吴县志》载:吴王桥,在佐家桥北,后周广顺三年(953)建。   《沧浪区志》载:「吴王桥,跨第三直河。东堍迳通钟楼新村,北侧塘岸石匠弄,南吴王桥,跨第三直河。东堍迳通钟楼新村,北侧塘岸石匠弄,南侧塘岸组家桥(巷);西堍迳连定慧巷,北侧塘岸官太尉桥,南侧塘岸叶家弄。古桥,据《宋平江城坊考》记:“南朝王僧虔以书法、五代吴仁璧以星历名。吴、王二族尚矣,然未详所居何人。”经析因吴王两族居此,故名吴王桥。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建。1980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长6.6米,宽4.3米,跨度5.1米,条石桥栏,桥头柱分别阴刻楷书桥名及重建年月。」  2008年11月运用新技术“碳纤维的结构加固技术”对其进行维修。维修后的桥面荷载可增加三分之一。

http://s5/mw690/001vtDt0gy6IKk8H61684&690

http://s6/mw690/001vtDt0gy6IKk9oewJf5&690

http://s8/mw690/001vtDt0gy6IKka9eB187&690

http://s16/mw690/001vtDt0gy6IKkb815Bcf&690

http://s4/mw690/001vtDt0gy6IKkbNS0j13&690

http://s16/mw690/001vtDt0gy6IKkepncz7f&690

3.  寿星桥。

寿星桥,跨第三直河,位于十梓街望星桥北,东堍塘岸为望星桥

北堍,西堍塘岸名叶家弄。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营桥”。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中就叫“寿星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营桥,今名寿星桥。  范、卢、王三《志》均著录。  康熙《志》:「百狮子桥,望信桥北。」 考本图,此桥尚在其北,故为今寿星桥无疑。而百狮子桥,则明以前不见於志乘。嘉靖十六年(1811),沛人彭年所撰《重修百狮子桥铭序》:「吴,水国也,故桥梁之利兴焉。府城之中,殆不胜纪。其雄驾通渠、横绝康庄、新名古额、播诸志册者,三百有一。至若六阃之外,四封之内,犹未尽列。」可见百狮子桥向不见於志,营桥决非百狮子桥也。  卢《志》引《续吴郡志》:「岁有桥,在营桥东平粜仓前。淳祐中,知府魏峻建。」案:在本图后,故未载。   《吴门表隐》载:“寿星桥有磁寿星像,宋绍兴十年(1140),里人浚河得之,逐建桥立庙祀之。”   民国《吴县志》载:“寿星桥,在百狮子桥北。”  据《苏州城建大事记》载:“淳熙五年 (1178)建寿星桥。”   明、清两代皆重建,1965年修缮,并将被拆除的百狮子桥宋雕栏板移置于该桥北侧,而将原残存3块桥栏置于南侧。两面各有浮雕花鹿16头,因年代久远,仅具物形。拱顶侧镌刻“重建寿星桥”字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重修,加固并配齐桥栏。单孔石拱桥,用武康石砌筑,石料深赭色,质地坚硬、粗犷古朴。桥身长18.4米,宽2.9米,单孔跨度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各15级。

http://s11/mw690/001vtDt0gy6IKkK5N6W2a&690

http://s4/mw690/001vtDt0gy6IKkLiqYz73&690

http://s2/mw690/001vtDt0gy6IKkM9MUV41&690

                                     寿星桥重修记碑

 

 

  4望星桥。

  望星桥,位于十梓街东端,跨第三直河。宋《平江图》中刻录为“望信桥”。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均著录为“望信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名“望星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望信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   康熙《志》:「叶家巷东。」 《吴郡金石目》:「顾衙复泉井题记,绍定三年十二月,正书,在葑门内望信桥边。」望新桥石刻云:「望信桥,廼姑苏东南隅之要津,於绍定已丑(1229)孟冬上澣(浣)吉日鼎新毕工。孟榷院方县丞则劝缘其人也。以誉高乡里乐然助之□众金宣义、季御干诸公弗恡(吝)捨钱,由是□日而成,姑识岁月,以效昔人题柱云。」题名后云:「右愿□□□□□□□□寿,次愿桥之东西南北住人子孙昌盛□□□□绍定二年□月□□日修造道者张□□具。」   民国《吴县志》载:望信桥,在叶家弄东。

《沧浪区志》载:望星桥,跨第三直河,沟通十梓街东段。桥东原称天赐庄,桥西原称严衙前。桥两堍南侧皆塘岸。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历史上为城东水陆交通中心。旧时桥旁是外来客船集中之处,旅人常在此盼望家信,故名望信桥。民国16年改今名。原为石级拱桥。民国24年改建钢筋水泥现浇板梁平桥,石墩。桥长4.5米,桥宽10.15米(其中车行道6.05米,人行道2.05米×2),跨度3.86米。水泥空腹桥栏,桥柱分嵌青石碑,隶字阴刻桥名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吴县建设局建”字样。  《苏州市志》载:望星桥,位于十梓街东端,《平江图》中名望信桥。据传,此地历史上是城东水陆交通中心,桥旁为外来客船集中之处,旅人常在此盼望家信,故名望信桥。宋绍定二年(1229)建,民国16年改今名。民国24年重建,195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平桥,水泥空腹桥栏,宽10.65米,长5.4米,跨度3.86米。

http://s5/mw690/001vtDt0gy6IKl0EVFy94&690

                                         (望星桥)

  5.忠信桥。

  忠信桥,跨第三直河,东出同名塘岸,西出盛家带。   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著录,清同治(3—12)年《苏城地理图》中称“中信桥”,清同治11年——光绪7年《姑苏城图》名“忠信桥”。民国《吴县志》载:“忠信桥,在庵桥西北,清同治间重建。”  《沧浪区志》载:忠信桥,跨第三直河,东出同名塘岸,西出盛家带。始建于清,同治时称中信桥,民国初改今名。条石板梁(四块)单孔平桥,长21米,宽3.2米,跨度4.5米,条石桥栏,步阶东16级,西13级。板梁侧面正中刻着“重建忠信桥”大楷,两侧各雕小龙一条。(并刻有嘉庆元年三月□旦)

http://s13/mw690/001vtDt0gy6IKl5Ntak9c&690

                                     (忠信桥)

   6.望门桥。

   望门桥,位于盛家带东,东堍出忠信桥(塘岸)对苏州大学边门,西堍北接盛家带,南连百步街。宋《平江图》著录。  《宋平江城坊考》载:望门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春和桥北。」 同治《志》:「今名望满桥。」  民国《吴县志》载:望门桥,今名望璊桥,在春和桥北(即砖桥,今名百步桥),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  《沧浪区志》载:望门桥,跨第三直河南端。东堍出忠信桥(塘岸)对苏州大学边门,西堍北接盛家带,南连百步街。宋《平江图》即称之望门桥,以葑门可望也。清同治曾作望璊桥,璊音同门,玉之红色者。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重建。原为石级单孔拱桥,1957年苏州大学在东堍辟边门,为车辆出入方便改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桥宽5米,跨度5.9米,水泥杆桥栏,桥下设河闸。1985年由苏州大学、区市政、双塔街道三单位共建,桥上建钢管绿化棚架。(2002年重建,桥栏改为水泥栅状桥栏。)

http://s7/mw690/001vtDt0gy6IKlcx3jE66&690

                                         (望门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