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穹窿山(续)

(2013-02-10 19:08:27)
标签:

旅游

杂谈

文化

http://s3/mw690/5254648agd55cd7abb9c2&690

景区大门背面横匾:“舒心畅神”    亚明

亭柱对联:何处仙人被酒逃归天上去

          异领词客吟诗才到此间来

http://s2/mw690/5254648agd55ce0d989b1&690

                                       望湖园(乾隆御笔)

http://s4/mw690/5254648agd55ce9219903&690


 

                                       楹联:舞日山鬟聚形势;啼云水佩生朝阳。

http://s7/mw690/5254648agd55d04f82f66&690

 

                    朝元亭亭柱楹联:紫府犹少赤松子;人间岂逢黄石公。

         朝元亭位于望湖园之西,这是一座四角石亭,全用金山石制作,外形古朴、厚实,色泽柔和。建在山顶园中,更显得庄重而气势不凡。原来是一座砖瓦亭,据说曾被巨风刮倒。而且亭的名字叫“望湖亭”,因与上真观内的亭子同名,所以重建后改名为“朝元亭”。朝元者,礼拜神仙也;取自于清朱峻《同徐崧之访施亮生法师於穹窿山》:为访高居羽客踪,相携幽径步从客。既愁采药难知处,仍恐朝元去不逢。常汲一泓山半水,新栽千树道傍松。钧天乐出重云上,隐隐犹疑在别峰。“仍恐朝元去不逢”又取之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诗中“洞里朝元去不逢”句。北边柱联为隶书“舞日山鬟聚形势;啼云水佩生朝阳。”联语移用了穹窿山栖鸾翔鹤的传说,极言穹窿山山势之美,并暗扣“朝元”之意。南面为行楷联语:“紫府犹少赤松子;人间岂逢黄石公。”赤松子、黄石公都是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曾服用水玉这种药物袪病延年,并把这种方法教给神农氏。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统治时,他又出来从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读之而为“王者师”。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功成名就后,又“从赤松子游”了。而赤松子采赤石脂和成仙的地方就是穹窿山。联语引用的就是这些典故。

 

http://s6/mw690/5254648agd55d0fd6d4f5&690

 

西廊数雪,乾隆御题;穹窿山旧十景之一,每逢腊月大雪,太湖诸山银装素裹、白象奔腾,在此赏景,气象万千。

http://s10/mw690/5254648agd55d1674a199&690

月洞门石刻:招鹤亭

                              楹联:高举秋云净;长鸣夕露吟。 清王绩

(清)陈增新《施炼师招鹤》         (清)陆方锡《石浪谈经》          

迢递玉京遥,步虚晨往朝。           高岫幽闲境,来寻羽士庵。

方传喜雨颂,寻奏白云谣。           人清无俗字,山寂有奇谈。

挥手招玄鹤,因风舞绛霄。           仙诰明九五,天书说一三。

华阳归洞口,千载复寥寥。           炉香端诵毕,双鹤自相参。

 

据记载,穹窿山上真观开山祖师施亮生作法祈祷时,一焚香,就有鹤群飞来。清张圻《来鹤楼记》云:“师于月朔登坛、先期召鹤,每值行法,群羽摩空,移时不去。迨于某日,午朝既罢,退思阁中,忽有青鸾白鸟,翔舞庭前,法众群瞻….

http://s3/mw690/5254648agd55d2138ec02&690

品泉

品泉,位于上真观左侧处,有古井一眼,为上真观第一景。“品泉”硬是从山石中凿出来的,上面一块封盖也是一方广达丈余的巨石,凿成三穴,形似品字,故名“品泉”。俗称三眼井。原无井圈,整修时,为了安全起见,用砖块和水泥砌起了三眼井圈。外观似乎风韵了,但却稍逊于旧物。

http://s6/mw690/5254648agd55d283d7765&690

岩石摩崖:百丈泉

   民国《吴县志》载:宁邦寺在县西四十里穹窿山下。相传宋绍兴十二年(1142)韩世忠部将战还,薙发隐此学禅。赐额宁邦禅院,嘉熙元年(1237)毁,淳祐三年(1243)重葺。元末复毁,明永乐间复建,奏为寺。万历间修,寺后为百丈泉。百丈泉为穹窿山古名泉,为《志》书上明确记载。只是地点应该在寺前左侧山道下约60处,有承接百丈泉的一泓碧潭。此处可见山泉涓涓,每逢雨天,飞珠溅玉,或而瀑布天降,蔚为壮观。柯继承撰文《百丈泉记》云:“宋高僧佛慧卓锡其处,插锡仗於山半百丈崖,顿见清泉涌出,导以修觅,名之曰百丈泉。学士邵庵虞所谓“道人定起日停午,百丈崖前泻玉琴”者是也。百丈泉潭边有小石亭名“问泉”,其亭柱楹联为柯继承所撰:

百丈泉,泉百丈,韵也,声也;

宁邦寺,寺宁邦,是耶?非耶?http://s12/mw690/5254648agd55d3b01d20b&690

http://s15/mw690/5254648agd55d3e92814e&690

                                              兵圣堂

http://s6/mw690/5254648agd55d49b977f5&690

                                            智慧泉


 

                  孙武苑“翠浮三叠”

水榭楹联:

天开吴口,醉我三万六千顷,加盟白鹤;

人入仙山,看它九重十二楼,追迹青牛。

 

一副楹联,涵含了穹窿山的多个景点及人文典故.望湖园西下山道口磐石上有楷书“吴口”两字,暗用穹窿山是“天口”的典故。此处形势险要,山风起时,有撼天动地之势,横扫周遭。现朝元亭处,原砖木亭即为巨风刮倒。游客到此,劲风扑面,凛然而感到冷意,才算亲身体验和领略了“天口”的内涵。“醉我三万六千顷”,太湖,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里,广三万六千顷。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游穹窿山时,留下的一首大气磅礡的诗篇《穹窿山望湖亭望湖》:“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诗中“三万六千顷”指的就是太湖。“加盟白鹤”,指的应该是施亮生。炉香端诵毕,双鹤自相参。施亮生在招鹤亭每次作法,就有仙鹤飞来。“人入仙山”,仙山应该就是穹窿山,赤松子采赤石脂和成仙的地方是穹窿山。李根源在半山题的“太乙天都”,也是说穹窿山是洞天之最。乃仙境也。“看它九重十二楼”,“九重”在古代就有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盖取其高远尊贵之义。穹窿山上真观既神霄派道士所居之处。十二楼指的是:上真观的山门灵官殿、三茅殿、三清阁(弥罗上宫、玉皇宝殿)、天香阁(钟楼)、金钟楼、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玉磬楼、天师殿、文昌殿、财神殿。“追迹青牛”便是老子倒骑青牛出函谷之事的典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登穹窿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