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逵负荆》的人物塑造

(2011-06-09 11:28:54)
标签:

梁山泊

英雄

李逵

艺术形象

戏曲

文化

分类: 旧作

    梁山泊英雄的事迹和传说,自南宋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戏曲亦以梁山泊英雄故事为素材,创造了不少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剧作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许多梁山英雄成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康进之所作《李逵负荆》便是其中优秀剧目之一,而李逵的形象也成为了富于反抗精神的农民英雄。

    李逵的性格鲜明突出,然而并非简单。人们之所以喜爱他,也不是因为他简单暴烈。剧作家在塑造李逵这一形象时,很好地把握住了“刚”、“正”、“憨”三个特点,三者相互补充,使得这一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李逵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性格刚烈、暴躁,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他浑身炭黑,二目圆睁,手执两把板斧,袒胸露怀,走起路来像平地卷起一股黑旋风,不由人不胆寒。

    宋刚、鲁智恩两个草寇,假借梁山泊英雄宋江、鲁智深的名号,劫骗了酒店老板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被抢掠去,“眼睛一对、臂膊一双”,却只能哭哭啼啼。然而,李逵来了,他一听到这不义的事情便勃然大怒,嚷道:“老王林,你做下一瓮好酒,宰下一个牛犊,三日之后,我把着手掇掇的送将你那个女孩儿来。”短短几句话,便描划出李逵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

    李逵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最突出的体现在戏的第二折里。先看看戏文:

    “李逵:原来个梁山泊有天无日(作拔斧砍旗状),就恨不砍倒这一面杏黄旗(众作夺斧状)!

    宋江:你这厮,有甚么事?也不查个明白,擅自砍倒这杏黄旗,是何道理?

    李逵:众兄弟都来!

    宋江:都来做什么?

    李逵:今日做一个会六亲庆喜的筵席。

    宋江:做什么筵席?

    李逵:走不了你个撮合山和尚唐三藏;更和这新女婿郎君。哎,你个柳盗跖,看那个便宜!”

    李逵面对的是忠义堂首领,他的顶头上司,而他却怒砍杏黄旗,大闹忠义堂,对宋江嘻笑怒骂地嘲讽,义正词严地指责,不惜用头颅作赌,令人不能不佩服他的正义感和胆略。

    当李逵知道错怪了宋江,并没有怨恨王林,而是敢做敢当。请求受罚未被允许,便咬咬牙道:“罢罢罢,他杀不如自杀,借哥哥剑来,待我自刎而亡!”既然死亡对他都算不得什么,还有什么可以吓倒他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民受够了统治阶级和恶霸豪强的欺压,他们逆来顺受,弱者居多。虽也想到反抗,但势单力薄。人民渴望有一个勇猛的强者替他们申冤。一方面,他们希望包公那样的清官替他们主持公道;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李逵这样的强者为他们惩罚那些欺压百姓的恶人。李逵刚强勇武,在他面前,那些达官贵人、不可一世的恶霸、作恶多端的草贼,一个个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人民看了拍手称快。他这种刚强暴烈、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正是人们喜爱他的主要原因。

    李逵虽在表面上风风火火、鲁莽行事,但他也是有是非标准的,这标准就是百姓的利益。正直、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是他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条,才使他高于一般的鲁莽汉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勇武暴烈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为百姓出头的并不多。三国时的吕布可称强者,但他是个“三姓家奴”,谁给他好处就替谁卖命。而李逵则不同,他出身草莽,来自人民,眼里不揉沙子,谁欺负百姓他就跟谁没完。按理说,宋江是梁山泊首领,鲁智深是李逵的拜把兄弟,无论在等级上还是在亲疏关系上,都远远超过酒店老板王林,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民申冤。

他对鲁智深这样说:“……只等那老王林道出一个字,你这做媒的花和尚,休要怪我一斧分开两个瓢,谁着你拐了一个十八岁的满堂娇!”

    再看看他对宋江是怎样的态度:“我服侍你,我服侍你,一只手揪住衣领,一只手攥住腰带,滴溜扑摔一个字,阔脚板踏住胸脯,举起我那板斧来,觑在脖子上,‘卡嚓”,便跳出你那七代先灵,也将我来劝不得!”

    看到这儿,我们不禁为李逵这个性格豪爽的汉子拍手称快!

    李逵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善于动脑筋,只凭一时冲动,所以常犯错误,也常常因为错怪了好人而造成误会。然而,他虽鲁莽,却并不固执,知错就改,改错如同犯错一样,痛快彻底,这就是他的“憨直”。由于有了这一面,就使得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为人们所喜爱。

    老王林的女儿被劫,李逵仅凭着一块红巾搭膊,便认定了是宋江所为,不惜赌下“六阳魁首”,这在旁人看来是多么可笑!然而,放在李逵身上却很合适。如果是换了另外一个人遇到这件事,他会细细盘问两个强盗长相如何,到了山上也会暗中查访,待抓到确切证据再来采取适当的行动。而李逵却单凭一面之辞,甚至没有见到王林的女儿满堂娇,就大张旗鼓地要为民申冤,这单纯,这憨直,体现得何等淋漓!

    最后,真相大白,李逵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错了,并不抵赖,而是背负荆条,上山请罪。堂堂五尺之躯,跪在地上请求受罚。

    由于剧作家抓住了李逵性格中“刚、正、憨”三个特点,并运用了个性化的语言,使得这出戏酣畅淋漓,妙趣横生。《李逵负荆》之所以流传至今,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我国古典戏曲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艺术上为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经验。当时的剧作家们已经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值得今天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好好学习。

                                                         (作于197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