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许多著名作家和批评家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也夫斯基称为“俄国三巨头”,有人还认为,在艺术的和诣优美方面,屠格涅夫胜过托尔斯泰,这说明屠格涅夫在世界文坛上确实享有很高的声望,占有特殊的地位。
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概括反映了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础。同时,他的中篇小说也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学遗产。
屠格涅夫不像托尔斯泰那样,具有汪洋大海般的浩瀚才能,他的特点是温文尔雅、敏锐而单纯。最能体现屠格涅夫艺术才能的,是他的中篇小说。这些中篇一般都具有精巧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浓郁的抒情风格和富于哲理的沉思。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这些中篇虽不及他的长篇,却与长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在思想和艺术道路上探索的踪迹。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世外桃园》(1854)、《阿霞》(1858)、《初恋》(1860)、《春潮》(1871)等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屠格涅夫开始登上俄国文坛。在写作《猎人笔记》前后,他还创作了一些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写得朴素、自然、真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成份。如《客栈》、《彼都施科夫》、《世外桃园》等。早期的屠格涅夫人生态度比较积极,批判的锋芒也很尖锐。他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批判封建农奴制,讽刺和鞭笞俄国统治者,对农奴和被压迫者寄予深切的同情,作品受到当时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一致好评。
以后,屠格涅夫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对贵族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探索上面,写作了许多爱情故事。他通过男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来检验和评价他们对俄国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谴责了“多余人”的软弱性格。这些爱情故事富于浓郁的抒情色彩,包含人生哲理,但也流露出人生无常、幸福转瞬即逝的悲观主义思想。
六十年代后,屠格涅夫长期寄居在国外,远离俄国社会,他的中篇小说也渐渐脱离现实主义而走向神秘主义。他注目于超现实、超历史的自然力量,探索人类生活的共同本质,作品的内容多半是爱与死亡、自然力的伟大和神秘莫测等等。
爱情、青春、自然、生命,是屠格涅夫中篇小说的一贯主题,而在具体表现上,各个时期的作品又明显不同:早期作品基调明朗,富于批判的力量;中后期作品现实主义成份逐渐减弱,悲观主义思想日趋明显,最终导致了神秘主义。(这是本人大学期间的毕业论文,作于1981年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