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佛画名家张汉卿夫妇

(2013-03-10 15:02:54)
标签:

旅游

访佛画名家张汉卿夫妇

 

肖介汉

 

去年11月下旬,本博在学生熊洪瑾陪同下来到东莞市水濂山参加首届东莞中华文化艺术节。下山时,路经位于半山腰的“园中园”,看到不少书画家正在挥毫泼墨,现场献艺,并免费向游人赠送书画作品,我亦驻足而观。其中一对年逾花甲的夫妇,慈眉善目,举止温文尔雅,最吸引我的眼球。于是,我对二老进行了简短的采访,步入了他们的书画世界。

 

两位老人是:张汉卿,男,字雪岚,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佛画协会理事、北京古运河画院院长、河北省美协会员,中华书画艺术(澳州)博物馆名誉馆长;孟瑞敏,女,字凡净,河北省美协会员、北京古运河画院总监、中国佛画协会会员。二人均为职业画家,从事佛像绘画和研究工作已三十余载,兼攻工笔花鸟、青山绿水,画作多次参加国内大展获奖,西藏、青海的活佛对他们创作的佛像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不少作品已被港、澳、台收藏家们收藏。

 

采访中,慈祥的张先生向我讲述了他们从事佛画创作的经历与感受。他说,画佛像是一门艰辛的活儿,佛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画者必须虔诚、静心、沐手,除却浮躁、功利之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心无旁骛。画者倘若没有一颗宁静、安定之心,是画不出沉稳、凝炼的佛像来的;画佛像还要掌握大量的史料,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时,一笔一画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画出品味高雅、书卷气息浓厚的好作品来。张先生告诉我,一套精品画作,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他们在广东观音山义画的32100×170公分的观音像和500罗汉图就花了整整一年光阴,其画像布满了观音山寺庙一整间大厅。

 

张先生向我娓娓介绍了他们的画佛因缘。30年前,夫妇俩发现北京雍和宫的壁画被熏黑,看到各地不少寺庙中的壁画被损坏,十分痛心,深感作为一名画家有责任抢救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此项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已画了近10年宫廷仕女画的张先生毅然决定从此以后改画佛像。他的这一主张立即得到爱妻孟瑞敏的支持。

 

改画佛像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单说调制佛像的色彩这道工序就困难很大,佛像的颜色既不能调得太灰暗,也不能过于明丽。为了调制出一种与敦煌壁画相似的暗红色,他俩做了上百次试验才达到理想的效果。张先生说,观音像神圣、庄重、慈祥,那似笑非笑的神情是最难把握的。为了让每幅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夫妇俩常常伫立在佛像面前凝神静思,一定要在心里完全打好腹稿后方才画到纸上去,画好后还要修改十多遍甚至几十遍才算完成。

 

    张先生与孟女士在佛画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潜心磨砺,自成一家,虽然建树颇丰,已进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之心始终未泯,总想着在画法上求精出新,超越自我,因而他们的新作总能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你看,孟女士运用山水画泼墨手法画出的牡丹,质感多么浓郁滋润、画面多么鲜活灵动,给观者造成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作为老艺术家的张汉卿先生与孟瑞敏女士,他们这种孜孜以求,常画常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实在令我感佩。

当代佛画名家张汉卿、孟瑞敏


张先生书写“耕云种月”字幅


张先生书写“耕云种月”字幅


孟瑞敏女士现场作画


孟瑞敏女士为游人赠送画册


http://s8/mw690/525289e3gd78cdce7eac7&690

画作《水月观音菩萨像》


画作《奔月图》


画作《苍劲岭南》


画作《艳菊图》


画作《岭南春色》


画作《九侯图》


画作《新茸》


笔者与两位画家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宁波月湖赏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