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blog.voc.com.cn/jpg/201105/25/17372_321e4a37b82a299.jpg——记永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TITLE="话说建昌锣鼓 ——记永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话说建昌锣鼓
——记永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肖介汉
永修县,古称建昌县,原县城设于艾城,故“建昌锣鼓”,又名“艾城锣鼓”。建昌锣鼓,不但在本县首屈一指,在全省也久负盛名。
建昌锣鼓历史悠久,全盛时期为清末民初,它的产生与永修民间的打醮、出谱、舞龙灯、迎神赛会、求神祭祖等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以迎神赛会为例,当时的县城艾城,从老县衙至东门口分为四段,每段又称一堡,每堡都有一座庙宇。每年春季,人们抬着菩萨“出方”,事先必须准备好自己的乐队,于是四个堡便有了四支乐队。每一乐队由10至12人组成,其成员多为读书人或店铺老板,也有各行各业爱好锣鼓的年轻人。
建昌锣鼓分打击、吹奏两大类。打击类有司鼓(板鼓、堂鼓各一面)、大铜锣2面、马锣两个,小锣一个、叮锣一个、大钹一副、小钹一副,铙钗一副,以鼓为核心,大锣和钹为骨架,铙钗和马锣与钹对应,小锣明亮活泼,起调和作用。吹奏类有唢呐一支、笛子一支。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变奏系列、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等近20种曲牌组成。天官头、撮子头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
表演建昌锣鼓,司鼓是关键。演奏时,锣鼓开场,其他乐器配合,堂鼓、板鼓轮番使用,堂鼓依锣鼓经加花带动,临近转曲牌时,必须入板鼓发令。发头分有声发头和无声发头,有声发头用单槌或双槌抬起在弱拍上重击,以示曲牌转换;无声发头变化多端,形似舞蹈。譬如,欧槌:(1)用鼓槌在鼓面画圈;(2)右手抬起画圈;(3)双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后翻等;双五槌:双手在鼓面上画八字;单五槌:左右手在两面鼓上撇捺成八字;双凤点:双槌在板鼓上平行画直线等等。还有演示性手势,音响随手势而出,有时像行云流水,有时对答如歌,或张或弛,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变化无穷。春江急流,涓涓溪泉,幽幽莺歌,呢喃燕语均从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给人以青春的活力和美的享受。建昌锣鼓的演奏技巧颇为丰富。有点击、重击、轻击、跳击、轮击、搓击、闷击、花击和捂音等。
表演建昌锣鼓,要求非常严格。锣鼓队中高手甚多,演出时,由高手掌鼓指挥,乐曲转板换调随鼓点变化,每位乐手要演奏好手中的乐器就要听从鼓点指挥,因而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为了熟练掌握技巧,各队每月逢三、六、九日便集中在各自地段的庙宇里练习,从岁末的腊月十六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八迎神前夕更为紧张,几乎日夜不息,整个艾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锣鼓声中。
建昌锣鼓玩得最风光的时候,一年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春节期间的菩萨“出方”,另一次是每年农历八月许真君仙逝日,这天正值新建县西山万寿宫朝觐高潮。各地香客云集,比肩接踵、张袂成荫,整个山市香雾缭绕、钟声悠扬,鞭炮声不绝于耳。万寿宫殿前广场上排列着各县进香的乐队,锣鼓喧天,各显其能。只要建昌锣鼓一响,便全场寂然,奏者止乐,瞠目而视;观者止声,啧啧称奇,掌声、喝彩声响成一片,观众无不伸出大拇指连声夸赞:“建昌锣鼓打得真好!”因是,年年岁岁载誉而归。
建昌锣鼓在使用的乐器、曲牌以及连接方法等方面与九江一带流行的丝弦锣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历经百余年形成的鲜明个性卓立于群芳之中,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