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日记

标签:
图文原创 |
分类: 杂谈 |

案头一盆金桂,屏幕上播放着古装扮相的戏曲,在光线微暗的雅室一隅,静静的闻香听曲,我在这边都感受到了那种惬意,心思不禁被凌寒那边的“咿呀”声给牵引走了;
“她好比,一轮明月圆又亮,我好比,雪里的红梅耐严寒;”不自觉的就哼出这优美凄婉的旋律,这是评剧《秦香莲》中的唱段, 大概是小时候三四岁的光景,一次老爸带着我们几个在地安门大街马凯的对面等车,对面的店铺里传出刚才哼唱的唱段,老爸一边听一边给我们讲述了秦香莲的故事,由此知道了关于陈世美的典故,也是第一次得到关于中国戏剧的启蒙;
文革时期八个样板戏里的京剧《红灯记》、《智取威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是我真正的开始接触戏剧,刘长瑜的李铁梅,童祥苓的杨子荣,洪雪飞的阿庆嫂,杨春霞的柯湘家喻户晓,戏剧里工农兵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哪个人都会哼唱几句样板戏,至今《智斗》里那场戏的唱段我还能背着唱下来,而且是一人三角,那时京剧的主题元素就是铿锵有力!八个样板戏无疑的成为文革时期的文艺缩影,也是引领我第一次接触中国戏剧的开始。
下乡插队之前,电影豫剧《朝阳沟》被适时的解禁了,“那个前腿弯,那个后退弓”,“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的接地气的唱腔不经意的在人们的口中随意传唱,栓宝和银环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当时的大环境下,年轻人志在四方,上山下乡的励志典范;
七十年代末,我从农村插队回城,电影越剧《红楼梦》开始在电影院里上演,第一次看见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真真的无法言说那种感受,曲径通幽古典的深深庭院,华美的服饰色彩,更有那软糯的音律,从小就被培养熏陶的昂扬斗志顷刻间瓦解,越剧《红楼梦》激活了骨子里的温婉浪漫,那种感受就如同我第一次接触香水时曾发出的感叹,人间竟还有这么多的可以享受的美好!
然后陆续的开始接触评剧《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这些解放以后的经典剧目,评剧比京剧更加的通俗,唱腔朗朗容易上口;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夫妻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暖人间。”黄梅戏《天仙配》成为了春晚的经典曲目。
祖国地大物博,剧种繁多,陕西的秦腔,山东的鲁剧,河北的棒子……每一个剧种都有其鲜明的地方色彩,而最终被列为国粹的是京剧。《秦香莲》《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锁链囊》……看过一些经典剧目以后,慢慢的体会到京剧的妙曼之处,京剧被列为国粹当之无愧!
尚长荣饰演的包拯,那花脸的唱腔将包拯的刚正不阿、杀伐果断的大男人气势挥洒的痛快淋漓,而叶少兰的小生,将吕布这样一个骄横跋扈而风流倜傥的武将、许仙善良重情重义而又儒儒诺诺的白面书生饰演的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看过的戏不多,而这两位大家饰演的这几个角色留给我至深的印象;
京剧魅力的经久不衰在于京剧是一门我们国家独有的传承古代文化的一门艺术,以我这个外行的眼光也能够看出一点热闹,京剧里有着严格的角色划分,也就是京剧的行当,这些行当又通过脸谱、唱腔、服饰来表现,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每一行当又有更加细致的划分,只说旦角就细分为六种:青衣(也叫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或含蓄端庄,或柔媚娇羞,或活泼开朗,或英姿飒爽,或淳朴憨厚,或滑稽诙谐,一颦一笑眼波流转,举手投足或嗔或痴……通过唱念做打,将那中国女子的各样情态表现的活灵活现,人物个性形象鲜明直观易懂,将大千世界亦或市井文化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
中国的戏剧,精髓之一就是替代文字的传承,历史上的民间故事,用戏剧的形式一代代口口相传,传统的道德伦理、民间习俗、生活习惯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相比文字又多了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
再说一点外行话我觉着京剧和西方的美声在唱腔唱法上似有着相同之处,我不会从专业的唱法上表述,我只是觉着运用丹田之气,将那胸中浊气啊啊啊啊…一扫而光!这也是戏剧经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愉悦身心。
优美的唱腔容易让人入戏,以前,我对于京剧的男扮女装不太以为然,偶然一次听到梅葆玖的《拈香惊艳》真的是醉了,电视剧《大宅门》白玉婷与万筱菊的照片结婚情节也能理解了,真正的艺术是值得痴迷的。
深邃的中华文化,学之不尽用之不竭,身为中国人,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