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特点

标签:
杂谈休闲娱乐教育转载 |
分类: 2、毁人不倦 |
孔子的教学特点
孔子主张学、思相辅相成,他认为“遇事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我对这种人就无可奈何了”。他痛恨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
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后人根据他的教学方法、原则,给他总结了五大教学特点:
一、因材施教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在孔子心目中,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平等相待。学生有长于自己的地方,孔子也虚心学习,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看到比自己强的贤才,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若见到别人的不足之处,就要进行自我反省,以防止类似的不足出现在自己身上。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当孔子问子贡,他和颜渊相比到底谁更好一些,子贡很谦虚:“我哪敢同颜回相比,颜回知道一个道理就能联想出十个道理,而我端木赐知道一个道理只能想出两个道理。”孔子听了以后,感慨地说:“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
五、“德才兼备”树立教师的典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请教孔子:虽贫困而不谄媚,虽富贵而不骄横,这样表达行吗?孔子回答:“可以。但不如用贫困而快乐、富贵而好礼贴切。”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精制玉器、骨器的工序),就是对我们这种探讨形式的形容吧?”孔子说:“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啊,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过去的事让你知道未来。”
子路的志趣是将自己的财产与朋友共享,哪怕自己衣不蔽体而没有怨言。颜渊的志趣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的志趣是使老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互相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孔子以此让颜渊、子路与各自的志趣作比较,可以说是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他真心诚意欢迎学生提意见,据说子路就尖锐地提过三次意见,孔子都接受了,反而对言听计从的颜渊提出了批评。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http://pic.nipic.com/2008-03-20/200832093025495_2.jpg
http://www.xihuyuren.com/kewentupian/kongzi/shengji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