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教学特点

(2009-06-15 09:19:15)
标签:

杂谈

休闲娱乐

教育

转载

分类: 2、毁人不倦

孔子的教学特点

  孔子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但若只思考不读书,问题仍然迷惑不解。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都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孔子主张学、思相辅相成,他认为“遇事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我对这种人就无可奈何了”。他痛恨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

 

  清初大学者王之夫解释:“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说明了学思一致,相得益彰的道理。

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后人根据他的教学方法、原则,给他总结了五大教学特点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冥思苦想都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我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样子,我就不再告诉他了,让它自己弄个清楚再说。孔子就是这样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4-10/14/xinsrc_411001141501125217214.jpg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于性情急躁的仲由,孔子有这样一段话:“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的六言,即仁、知(同智)、信、直、勇、刚六个字;六蔽,指心向六言而又不想学习所带来的六种弊病,这六种弊病分别是愚(被人愚弄)、荡(放荡)、贼(贼害,被人利用而自己受害)、绞(急切)、乱(差错)、狂(狂躁)。这样让仲由坐下来慢慢开导,可算是循循善诱了。

 

四、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在教育上对后世还有一大启发,那就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心目中,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平等相待。学生有长于自己的地方,孔子也虚心学习,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看到比自己强的贤才,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若见到别人的不足之处,就要进行自我反省,以防止类似的不足出现在自己身上。

 

  对自己的学生颜渊,孔子就一再感慨自己不如,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当孔子问子贡,他和颜渊相比到底谁更好一些,子贡很谦虚:“我哪敢同颜回相比,颜回知道一个道理就能联想出十个道理,而我端木赐知道一个道理只能想出两个道理。”孔子听了以后,感慨地说:“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

 

五、“德才兼备”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是位开明、民主的教育家,绝非后世“唯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伪善者、道学家。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弟子们讨论问题的对话录,仅举两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请教孔子:虽贫困而不谄媚,虽富贵而不骄横,这样表达行吗?孔子回答:“可以。但不如用贫困而快乐、富贵而好礼贴切。”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精制玉器、骨器的工序),就是对我们这种探讨形式的形容吧?”孔子说:“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啊,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过去的事让你知道未来。”

 

  有一次,孔子同颜渊、子路讨论志趣,子路要孔子也说说,孔子很和善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谈了自己的志趣。原文是这样的: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的志趣是将自己的财产与朋友共享,哪怕自己衣不蔽体而没有怨言。颜渊的志趣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的志趣是使老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互相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孔子以此让颜渊、子路与各自的志趣作比较,可以说是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他真心诚意欢迎学生提意见,据说子路就尖锐地提过三次意见,孔子都接受了,反而对言听计从的颜渊提出了批评。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不约而至,在墓旁服丧三年,然后痛哭而别。独有子贡留下,在墓旁筑了茅舍继续守了三年,才离开了老师坟墓。有些弟子和鲁国人因为追念孔子,百余家搬至墓旁住下,遂为孔里”。后来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衣冠、琴、车、书等生前之物。

 

  孔子一生无权无势,仅凭他的学问、道德和品格而赢得弟子们对他的如此爱戴,如此深情,足以证明孔子和弟子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孔子爱护学生,学生尊敬孔子,他们在师生关系方面足为后人的楷模。他们师生间相识之深,相爱之切的诚挚精神,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敬慕不已

 

  通观孔子的治学 ,他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家,更是广义的社会哲学家。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具有伟大的贡献,而且对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http://pic.nipic.com/2008-03-20/200832093025495_2.jpg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http://www.xihuyuren.com/kewentupian/kongzi/shengji4.jpg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不约而至,在墓旁服丧三年,然后痛哭而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