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治学之道

(2009-06-15 15:21:09)
标签:

杂谈

品德

关爱

情感

转载

教育

校园

人生

文化

分类: 2、毁人不倦

孔子的治学之道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孔子的治学之道一曰总结起来有六点: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4、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一曰其治学之道为:

之一:“好问”。

如所周知,学问自问题来,无问题,一切知识、思想皆无从谈起。故好学者必好问。《论语》中所言三好学者皆为“好问”之典范。若孔文子,能做到“不耻下问”;若颜渊,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若孔子,能做到“入太庙,每事问”。最能体现孔子“好问”倾向者乃孔子的求师思想。《论语》中有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之二:“改过”。

能够切实纠正自身过错乃好学之重要表现。对改过之重要性,孔子曾反复言之。他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犹也。”此句大抵说,好学者乃勇于改过之人。其高足颜渊,乃“改过”之典范,最为他人所难企及者乃其能做到“不贰过”。

 

之三:“足发”。

即善于发挥,不拘泥于从师所学之义。在此方面,颜渊及孔子本人堪称模范。如颜渊,孔子曾称道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兴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高足子贡赞颜渊为“闻一知十”者,自己仅“闻一知二”者。又,孔子本人亦长于发挥,他曾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之四:“一贯”,亦可称:“常习

一贯乃“一以贯之”之缩略语。其大意谓,人所学知识须有一中心思想,仅片断、零星知识尚不足以谓之“学”。《论语》中关涉“一贯”之记述颇多,如:“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说,亦可谓一贯思想之表述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这里孔子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囫囵吞枣,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当然也学不到什么真东西;而只思考不学习则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立异标新,将“学”与“习”的成果丧失殆尽。

 

之五:“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学”与“习”的结合。“学”是学习知识,是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习”是温习或实习,是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阶段。重复是记忆之母,学习过的知识只有经常复习,多做练习才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同时“习”的过程,既是“温故”,又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也是“实习”,即应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知新”过程。

 

之六:“勤记”。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学习”和“记忆”的结合。学习中应善于记,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忆,只有记忆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记忆是学习的必要环节。记可以用脑直接记,但一般的常人,不会过目不忘,需要“不厌”地学与习之后才能“识”,为了“温习”的必要,学习中应多注意用笔记。

 

如果能做到“改过”、“足发”、“常习”、“好问”、“知新”“勤记”,这样日久天长,学习的收获就可观了。只要综合运用,就能找到学习的“家什”,达到了“妙境”。

 

孔子治学“三重视”: 

首先,重视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好学”“乐学”。《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给孔子的治学之道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孔子的“好学”“乐学”,源于对自己“非生而知之”的认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所以必须“好学”。在《卫灵公》《雍也》等篇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好学者给予表扬,对怠学者给予批评。如《雍也》篇中称赞颜回身处困境却能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当看到宰予昼寝时,他愤然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

 

其次,重视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博学”“多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可见,孔子“博学”“多学”的途径,那就是以古今为师,从历史与现实中去积淀知识和智慧。据《论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孔子不仅拜师于郯子、老聃、苌弘等社会贤达,还向田间山林之隐士学习,如《微子》篇中的楚狂接舆、长沮与桀溺、荷蓧丈人等,孔子都曾让学生以礼请教,或自己亲临受教。可见他不但提倡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积极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广见多闻中,积累增长自己的学识。正如《为政》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于治学而言,则暗示治学之道贵在积累,不可半途而废。

 

再次,重视知识的转化,引导学生“活学”“巧学”。在《子路》篇中“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如果不能转化,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要求学生“活学”“巧学”,反对死读书;主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要经过练习、思考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即变成一种人生的智慧。所以,他对那些“闻一知十”的学生十分赞赏。

孔子治学,就是要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有渊源、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拥有一份属于自己民族的记忆,做一个快乐、优雅的“君子”。

 

http://www.tzsy.cn/uploads/deyu/200810/2008101911373837577802.jpg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http://www.tzsy.cn/uploads/deyu/200810/2008101911388077802.jpg
                               孔子的治学思想“有教无类”
 
                                        至圣先师孔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没事就笑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