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索隐 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一十年

(2011-04-14 11:20:16)
标签:

中国古代文人

李白

浪漫主义

大诗人

天外飞来

崇高

文化

分类: 古典诗词

                                    李白索隐 (修订稿)

                            谨已此文,献给李白一千三百一十岁诞辰

 

                  http://s4/bmiddle/524fc00exa0cd513d9a03&690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一十年" TITLE="李白索隐 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一十年" />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

 

      这是李白早期出蜀前写的一首绝句,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约作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是咏巍巍峨嵋的: 峨嵋山月的上弦(或下弦)的美的倩影投影于淙淙江月之中,很有意境. 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的是:一首绝句,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嵌了五个地名: 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今重庆市),而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如清涧出洞,质朴无华. 王麟州曾在<唐诗选脉会通>中评道: "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这时的李白,24岁,已写出如此成熟的作品了.

 

      李白,字太白,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是年王维生,孟浩然11岁),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祖籍陇西成纪(今陕西省静宁县). 李白的身世,特别是他的幼年时代,一直是个迷,至今仍争议不绝.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白不是汉人, 是"西域胡人",也就是说是外国人,五岁进入中国后方改性李.(见1935年他在<清华学报>十卷一期上发表过一篇<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 须知那“中亚碎叶”在唐代乃是在中国版图内, 而李白自已曾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如果李白是“西域胡人”,五岁入蜀才重新置于一个新的汉语言环境,同其自述比,那是决无可能的.

      李白的父亲李客, 又是一个迷. 历来有学者怀疑其名字的真实性,只确定他远离政治,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言行谨慎,口风甚紧. 几十年内, 从陇西成纪遥迁中亚碎叶城,后又迁回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原因不明,颇令人费解.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李白五岁入蜀后,在绵州匡山读书,小时候还写过一篇不错的诗: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李白20岁的时候,曾游过我的故乡成都.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腰缠万贯,带了随从丹砂经三峡出川,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他以后的诗作中从未提及过家人,从未给家人写过一封书信;父母去世,也查不到他居丧或奔丧的记录.

      他仿佛天外飞来,横空出世!

 

      出川后的李白,早期在长江流域漫游,南浮洞庭,北游襄阳,东下庐山.在庐山他留下了一首佳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因庐山香炉峰而生发联想,描绘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

       李白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想一鸣惊人却又不屑于科举考试,他另择捷径。他一路走一路写,寻仙访道,广交朋友,佳作频出. 唐时以诗取仕,他想以此来吸引朝廷的注意.

 

       李白诗歌的自由奔放,那种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罕见的.他擅古风,而且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此乐府旧题,本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把借酒浇愁写得激精澎湃,抒发诗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气魄宏大,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意象壮美,充分展示了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李白歌行的成就更高于乐府,如他的《襄阳歌》,《扶风豪士歌》,《梁园吟》等.

       且看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种李白特有的抒情,似暴风急雨,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喷而出.他的歌行,完全在飘逸之上,自由奔放,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摇曳多姿,境界神奇.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化莫测,往往发想无端,极尽夸张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这些句子真是想落天外,大跨度的时空跳跃,以气夺人,匪夷所思.

 

       诗贵绝句. 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擅五绝,王昌龄擅七绝, 而五,七绝皆工至极景者唯李白一人.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诗薮.内编>卷六) 评价可谓极高了.

       我们来看他的绝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独坐敬亭山>

       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自然冥会,这是一首写片刻的超然意趣的佳作.放在陶诗里也几可乱真.另外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类的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自然天成,将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及审美情趣,写得平易真切,爽口悦耳,极为感人.

 

       李白的诗歌艺术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最录李白集>;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学三书>中也曾说:“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辩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的飘逸和屈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确已合而为一,达到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极峰。”这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好评价.

 

       漫游中的李白,有点类似欧洲中世纪的行吟诗人,只不过没有那么穷.他有财又有才,广交朋友,仗义疏财,以他那气挟风雷,奔川赴海,滔滔不已的诗歌创作及天才大手笔,使他诗名远播. 

       唐时行任侠之风. 李白在当时绝对是时尚男人:任侠,醉酒,写诗,炼丹,寻仙访道,样样都行,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骄子,一个由着自己性子引领时尚潮流的率性而又单纯的大诗人.

      在杨州,他吸引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其中更多一些是他的粉丝,和他称兄道弟. 此时的李白不差钱, 挥金如土. 李白是讲及时行乐的,决不使金樽空对月. 郑振铎说: "他(李白)的中年是行止不检的酒的诗人,晚年是一位落魄不羁的真实的醉翁"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一个伟大的诗人,后人千万不要要求他同时也是道德楷模.

 

      李白在杨州一年, 散金三十万. 这三十万是指开元通宝, 大约相当于当时一个五品官员三年的俸禄. 奢糜繁华地,人情比纸薄.待李白金尽又生了病,这一大帮粉丝纷纷作鸟兽散.只有个孟少府照顾李白,不但找人替他治病,还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女方姓许,出身名门,祖父许圉师当过唐高宗的宰相.还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朋友孟浩然,和他终身相忘于江湖.

       此时落难了的李白不知道,在长安皇宫内,皇帝和妃子们正在煞有趣味地传阅着他的诗篇.

 

      唐天宝元年秋,据传是玉真公主很喜欢李白的诗歌,于是唐玄宗连发三诏,诏李白进京.当时李白正和一个姓吴的道士在江南醉酒,听到这个消息,他大为惊喜,写诗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蒿蓬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在长安他结识了贺知章. 贺惊为奇人,在酒店解金龟换酒以待李白, 后世传为佳话.皇帝封了他一个"供奉翰林". 诗人之于政治,往往天真可爱又可怜,高兴之余,也无暇揣摩这"供奉"二字.

      李白在长安为杨贵妃写了三首好诗----<清平调三首>,具代表性的是第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很显然是赞美杨贵妃的,以花喻人,云是她的衣裳,花是她的面容,化实为虚,创造出一个优美的仙境. 

      李白在长安三年,没留下什么传世佳作. 这时他实际上是一个宫廷诗人,伟大的诗人萎缩成一个弄臣的角色. 而李白不善钻营且又是狂放不羁的人.

      中外一些伟大的艺术家,有时行为乖张,干些出格的事很正常.欧洲文艺复新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便常常在埋头工作时会突然感到恐慌,扔下工具逃跑出去,一跑几十里. 倒是那些貌似儒雅,面面俱到的谦逊君子,往往却是些可疑的冒牌货.

      李白在长安,狂放的旧习不改,“国舅磨墨,力土脱靴.”“天子呼来不上船.”  <新唐书>载:"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则沮止." 

      唐天宝三年,皇帝不耐烦了,终于打发李白走人----"赐金还山".

 

      李白回到山东,用皇帝送的钱盖了一个酒楼,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方便喝酒和广交朋友,交给谁在经营没有史料记载.

      他又出去漫游去了. 这次漫游,他在洛阳碰上了杜甫,当今的大诗人碰上了正走在大诗人路上的大诗人,这有点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相会于佛罗伦萨,在东西方文化史上都被传为佳话.

      杜甫很推崇李白, 他在<春日忆李白>中称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关于李.杜的这次会面,闻一多先生形容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应该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水,大书特书.....”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此后的李白一直在外漫游,飘零是他的常态. 他从河南游到河北,山西,陕西,客居梁园十年.仍然是一路寻仙访道,一路写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李白此时寻仙不着,开始打量和感受月亮.他很喜欢月亮.写了很多诗,都和月亮有关: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这些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给人以自由自适的无穷韵味.

      他后来有一个儿子,取名"月奴",不是原配许氏生的,也不是刘氏或宗氏生的,生母不详,后人也无意追究.

 

      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摆脱一切羁绊,自由张扬个性,无拘无束. 他经常处于幻觉状态-----可能是饮酒成性的原因吧, 写诗极尽夸张: "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郑振铎先生说:"他(李白)从中年起,便把少年的意气都和酒精一同的蒸发于空中去了.".

      李白的诗作的魅力,让他有无数的崇拜者. 他有一个忠实的铁杆粉丝名叫魏万,几年来一直在追寻他的足迹,从开封追到山东,又从山东追到江南,终于在扬州追到了李白.李白甚为感动,二人泛舟游秦淮,在金陵分手.李白将他的诗稿都交给了魏万. 这魏万后来中进士后,编了本<李翰林集>,可惜的是,这个集子后来失传了. 李白今存诗九百余首,只是他全部诗作的冰山一角. "十丧其九",后来的陆游常为之扼腕叹息.

 

      李白与屈原有点不同,屈原是贵族化的,他的瑰丽只能令人仰视;李白则有他率真的平民化一面. 他除了寻仙之外便是好酒,酒店老板可以和他成为莫逆之交,一个姓纪的酒馆老板死了,他作诗悼他:“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谁人?"  他还为一个打铁铸剑的铁匠写过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一个素不相识的崇拜者安徽泾县人汪伦,显然是摸准了李白的秉性,给他写信说:“先生好游否?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否?此地有万家酒店."----- 一封短扎,引来了李白.谁知到了一看,哪有什么十里桃花?只一片小小桃花潭水;至于万家酒店,其实就一姓万的老板开的一小酒馆. 这位汪伦,难坏了历代研究李白的专家学者们,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子龙先生才从先后发现的<汪氏家谱>,<汪渐公谱>和<汪氏续修支谱>中考索到汪伦系唐贞观时歙州总管汪华的五世孙,唐开元天宝年间曾在泾县当过县令,此时正赋闲在家,是李白忠实的崇拜者.他显然把李白款待得很好,"常酿美酒以待白."分手时还送了李白"八匹良马,十捆好布".李白则给他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政治上幼稚的李白站错了队,参加了永王辚(唐玄宗的儿子,肃宗的胞弟)的幕府,不久永王兵败,李白被捕.后来死罪虽免,却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

                              ----《流夜郎赠辛判官》

      我们伟大的诗人很悲伤,开始穷困潦倒了.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五十八岁的李白拖着病躯踏上流放之路.他从浔阳走到奉节,走了一年半.奉节又名白帝城,再向南,夜郎在望了. 突然喜讯传来,皇帝因册立太子而大赦天下:"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  李白闻讯,立即掉转船头,顺水向东,在欣喜若狂中写下名篇<朝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令人叹息的是,这种自然纯朴,轻快跳跃的诗篇,已接近诗人生命的尾声了.

 

      杜甫此时还在到处打听李白的消息,在四川写了<梦李白>: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载名,寂寞身后事.“

      李白真的憔悴了.他遇赦后在浔阳盘桓数月,后又滞留金陵,靠朋友接济度日.接济可能也不多,他写诗幽默地说:"各拨五色毛,意重太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显然远远不够他的开销,他把身边常佩的宝剑也卖了来喝酒. 他到处寻找妻儿,可绐终没有消息.

      此时他身体状况已非常不好: 他患有"腐胁疾"-----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大概是由酒精中毒引发的脓胸穿孔症. 他想起有一个族叔李阳冰在安徽当涂当县令,于是又拖着病躯辗转几百里捱到安徽,到了当涂,病已沉重.

      公元762年,李白终于羽化而仙去,实现了他多年寻仙的愿望.

      是年,李白虚岁六十三,寿同陶渊明.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历来对他评价极高, 郑振铎先生说:"他(李白)是高适,岑参又加上王维, 孟浩然的, 在我们的文学史上, 再没有第二个象李白那同样作风的. 他是不可模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显然是把李白推上了"诗歌皇帝"的宝座.

      李白在世时,就以他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对后世,一千三百年来,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那种狂放不受约束,气吞山河的壮美;那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都极大的影响着后人. 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直到今天我们研究李白的专家学者们;直到大中学生们; 甚至直到悬挂"太白遗风"的酒店老板们;直到我家四岁小公主幼儿园的小朋友们----- 我似乎正听到他们稚嫩的童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009.7.17.初稿

                                                                     2011年4月12日改于广福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日绝句六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