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524ef5bfhbee29a50a970&690
http://s16/middle/524ef5bfh797d0f940b8f&690
http://s9/middle/524ef5bfhbee29d38f0f8&690
http://s10/middle/524ef5bfhbee29ee75389&690
http://s10/middle/524ef5bfhbee2a0703079&690
http://s7/middle/524ef5bfhbee2a1e473c6&690
http://s2/middle/524ef5bfhbee2ac130671&690
http://s8/middle/524ef5bfhbee2ad460b07&690
http://s2/middle/524ef5bfhbee2af55db41&690
http://s9/middle/524ef5bfh797d11b19d68&690
http://s1/middle/524ef5bfhbee2b285fd30&690
http://s2/middle/524ef5bfhbee2b3ff89f1&690
http://s4/middle/524ef5bfhbee2b59ccce3&690
http://s11/middle/524ef5bfhbee2a4bf69ba&690
http://s1/middle/524ef5bfhbee2a62a62c0&690
http://s10/middle/524ef5bfhbee2a79e0d39&690
http://s7/middle/524ef5bfhbee2a8b97c36&690
二月十四日,我自雕鹗嘴起程,迎风行进三十余公里,沿途多是荒山,让我似乎又回到了塞外的的感觉。黄昏至赤城县,访灵霄观,见到了阎道长,阎道长很热情,他给我介绍附近庙宇的一些状况,通过庙管会给我安排了住宿。听说我的行程,很是高兴。第二天,与我一道步行十五公里,拜礼金阁山道教圣地灵真观。
金阁山又名观山,峰峦秀丽,景色宜人。灵真观由邱祖的四传弟子祁志诚所创,规模宏大。而今。古老的宫观随着岁月的迁移,大多荒圮,灵真观仅有遗址。随着逐渐的旅游开发,有些古迹逐渐恢复。道行碑得到文化局的保护,依然矗立,道两旁断石残碑,依稀可见,苍松、古洞,琼泉、石刻,保存良好。行到清虚洞,拜礼三清道祖。
然后,我与阎道长又回到了灵霄观。
塞外赤城连幽燕,
观山毓秀耸层峦,
琼泉汩汩甘霖应,
古洞殷殷妙法宣。
飒飒松风鸣谷底,
依依桦影矗崖端,
道行碑侧诚祈愿,
邱祖遗风代代传。
金阁山
金阁山峰峦秀丽,林木苍郁,珍禽栖止,琼泉汩汩,曾是道家总领、全真道七真之一、大宗师丘处机的修炼与传道处。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召见丘处机于雪山,尊为神仙,爵“太宗师”,总领道教。丘处机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赠他为长春真人。北京白云观有其遗骨埋葬处。如此的一个人物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不能不说是这里的一大奇观,并给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到了明代,这里还保存有宏伟的灵真观,闻名四方的大道长祁志成(丘处机的四传弟子)为住持,招贤纳士,传播道家思想,俨然是北方道教发祥地。如今这里仍然较完整地保存着丘处机的道观和圣像。
金阁山灵真观的创始人为丘处机的四传弟子祁志诚。
据记载,他14岁在太原西龙山静居寺学道,经数年苦修来到赤城云州,为百姓看病,并宣传道义。一日拄杖出云州,入西山,来到刘家谷,看到树木茂密,山峰挺秀,为修道胜地,便立志修造道观,并亲自给山起名“金阁山”,给峪起名“游仙峪”,所建道观曰?“云溪观”。云溪观的建成使道教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引起朝廷的注意。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云溪观为“崇真观”并赐匾额“崇真”,第二年又赐祁志诚“元门掌教真人”称号。崇真观观进三层,有东门阁、七真殿、正殿、三清殿等七处建筑。
这里峰峦秀峙,林木苍郁,珍禽栖止,琼泉汩汩。进入山门,便可享受大自然赐邓的美丽风光,体会全真道大宗师丘处机四传北子祁志诚当年行道的场面,清虚洞、长春洞、龙凤眼、有求必应处、水母庙、药洞和舍身崖等景点,给您带来无限遐想。走在仙姑桥上,您可慢慢体会“何仙姑回娘家——云里来雾里去”的意境。
景点
游仙峪
游仙峪位于金阁山脚下,三面环山,峪内十分开阔,著名的灵真观就建于此,灵真观由东门阁,七真殿,正殿,三清殿,龙王庙,杨洪庙等7处庙宇组成,铜佛,石像无数。如今古建已杞,但满地的石条瓦砾,随处可见的摩碑石刻,可想当年道观之恢弘。
现存高大的通体汉白玉的祁真人道行碑记载了祁志城平生德行,令中外的道家注目,拳立巨石上刻古诗云:“我到游仙峪,仙游向何处?南山云树深,怅望不能去。”石痕剥蚀,可见其年代之久远。六角井由三块角条石砌成,井水清澈见底,隆冬不冻,周围琼泉汩汩,常年水草青青。
长春洞为拱卷顶,面宽4米,进深7米,高2.5米;石质坚硬,壁面平整,迎门的石墙上刻着“丘仙岩”三个大字。正中是供道家宗师丘处机石像,周围石台上祭20尊石雕像,皆为道誉甚著者,壁上镌诸真人牌位,动壁北面刻“甘霖立应”,字大二尺,功力不浅,两旁有“有中不有名为真有,无中不无称为真无”的联句.洞外顶额并阳刻“长春洞”,“了真处”六个大字,两侧有“觅真每恨千言少,了却方知一字多”摩崖题迹。志诚到此修行,筑洞供奉师长丘长春,故名长春洞。洞外有一株笔直挺拔冠如华盖的故松,传说原是丘长春用过的旗杆。长春洞之上的山坡上,有两个水眼,可清心明目。
清虚洞
旧县至云:“┅┅入山,西行,涧磴回纡,有所谓南嵯者,有所谓中庵者。中庵,峻甲诸峰蹬亦较险,洞开其巅,曰:清虚。洞顶额阳刻“清虚洞”,洞门框中庵有五条石条镶成,洞两侧有两个对称的窗口;洞内用棕色,白色涂刷,有火炕,供桌,香炉。相传金阁仙人就在此修成正果,以后例朝皆有道徒在此修炼,洞下约10米,有一大块平地,有砖瓦,地基,可见此处曾建有庙宇。
距此不远有一扇扇型石壁,上刻六个苍劲大字“此处有求必应”。相传这是八仙聚会处。每年农历6月初6,当地百姓有何难事,皆来此祷告。
顶庵
由中庵向西南纡回盘旋,可抵顶庵。顶庵之上别有洞天,只见怪石林立,看似合卯对缝,牢固非凡。远处奇怪松柏相同,环视四周,原始森林衬托,构成普天之下最大的盆景。顶庵人迹罕至,有巨大的石缇子,为古时碾米器具。据说此处曾建有白云庵,有尼姑在此修行。
此处有求必应
在金阁山中庵,有一扇形石壁,上刻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此处有求必应”,关于此景点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距此不远的云州村,古有一大户人家,男主人名张善人,虽为村中首富,却不仗势欺人,而是乐善好施。张善人膝下有一双儿女,活泼可爱,全家四口过着快乐的日子。
天有不测风云,张善人的小儿忽然得了重病。张善人到处求医拜佛,可小儿的病就是不见轻,眼看小儿一天天消瘦下去,原本蹦蹦跳跳的,连坐的精神都没有了,张善人夫妇心如刀割。夜里,张善人守着重病的儿子迷迷糊糊的作了个梦,梦见八仙正在金阁山中的庵的山坡上聚会。张善人醒后,心中一亮,何不向八仙求助!于是张善人急忙收拾香火,趁着月色,向山里赶。当他赶到中庵的山坡上时,什么也没有,张善人腿一软,跪到山坡的石头上,边烧香火,边哭诉起来。一直跪哭到天大亮,才收拾回家。
当他回到家,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儿子的眼睛有神了,也能吃东西,这一天正是6月初6。过了不几日,小儿的病就好了。
张善人为感谢八仙的恩德,遂雇人在他跪过的山坡石壁桑刻“此处有求必应”,并在坡下建八仙聚会亭,亭内供奉八仙象。每到每年6月初6,凡有难事皆来此祷告。
道教琼泉
在长春洞前,有一琼泉,如美酒一般,甘甜爽口,令人心旷神怡,泉水流过之地,隆冬不冻,绿草青青。据说常饮此泉可延年益寿。
传说灵真观创始人祁志诚到金阁山之前并无此泉。一日,正在参加王母娘娘蟠桃会的道教天尊太上老君屈指一算,遵师命北上张其教的道教弟子祁志诚即日就要到金阁山出游。
自古山环水抱之地,方为立观的宝地,而当时金阁山只有奇峰秀峦,并无清水碧水。老君灵机一动,遂将一杯琼浆玉液连杯带酒一起抛向人家金阁山,随着酒,酒杯相继落地,金阁山隆起一座新的山峰,山脚下一股琼泉汩汩而出。
祁志诚至此见此地风水宝地,终于感到了飘泊的归宿,冥冥之中预感到大志将在此得以实现,遂在此立观修身,拯救苍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