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淑芳

(2009-12-08 00:08:33)
标签:

杂谈

李淑芳是陕西周至人,1968年生于广济乡团结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周至一方热土自古就是戏剧之乡,在那“州有戏,府有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这里明代即有陕西最悠久的秦腔张家班,并出了个著名女艺人王兰卿。此后演戏成风,相沿成习,到清代已形成了关中戏剧四个流派之一的周至派。置身于这个连空气都充满戏味的地方,李淑芳从小耻濡目染,深深地迷恋着秦声乡韵,自12岁起先后在几个业余戏校学艺,1985年又考入周至县剧团,从此步入追寻艺术人生的跋涉之路。在老师的辛勤培养下,以自己的认真好学和刻苦努力,相继排演了正小旦行当的《劈山救母》、《梁宫案》、《红珠女》、《法门寺》、《天河配》等传统本戏和十多出折子戏,不仅获得观众一定好评,也为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李淑芳热爱她所钟情的秦腔事业,有一股不满足的追求劲头,同时也不乏自知之明的清醒意识。她知道自己进入剧团时年龄偏大,形体基本功较弱,但嗓音条件却具相对优势。如何在继续“充电”中强化素质,挖掘潜能,积蓄力量,加快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受基层剧团所处环境的局限,缺少一个磨砺升华的平台。为了进超越自我开拓新路,她根据个人嗓音特点和行当戏路,经过认真反复考,决心学习继承“肖派”艺术,立声求取“真经”修成“正果”。遂于1988年夏专程到西安拜师,从此有幸成为肖若兰的入室弟子。尽管当时县剧团的排练演出十分紧张,经常下乡巡回到处奔波,但只要稍有空闲或每逢节假日,她就迫不及待地搭车直奔西安,请老师教唱腔、顺道白、纠身段、排折戏,情同母女,亲密无间。如此寒来暑往,历时八载,栉风沐雨,从未中断,终于把《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等“肖派”代表剧目学到手,以令人赞叹的优异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于1998年调入易俗社,成为名副其实的“肖派”传人,被广大观众誉为“小若兰”,后即以此为艺名。
    李淑芳抓住了机遇,也是幸运的。在师生相处的岁月里,肖若兰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不仅把自己忠于事业、爱戏如命、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艺德风范;善于继承、勇于借鉴、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尊重同仁、真诚合作、律已修身、谦和友善的优秀品质传给了李淑芳,同时也为她的学生留下了艺术上的经验之谈:“……我不同意脱离开人物去士喊,更反对拿唱腔向观众‘要好’。要时刻记住用唱腔刻画人物,用声音抒发感情。我处理唱腔,着重于人物的情绪,技巧上要字正腔圆,字与字的摆法要讲究。唱戏是唱情,不能台上唱得颤头,台下听得摇头……”
    肖若兰的至理名言,道破了她的成功秘诀,毕竟,她那美妙绝伦的唱腔风格,是“肖派”全部艺术成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何况其中浸润着秦腔前辈耆宿所创造的声腔韵致元素,诸如陈雨农大气,党甘亭的精深,王天民的甜润,李正敏的巧绝等秦腔精华。肖若兰呕心沥血,授徒传艺;李淑芳沐受教泽,获益良多。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角度,给剧坛留下可资镜鉴的思考与启迪……
                    (二)
    戏曲舞台,名家因名戏而推出,名戏因名段而流传,名段因富于流派特色而成为经典,这是不变的规律。而名家声腔流派的形成,又大多是根据自身嗓音条件,以创造新腔为突破口。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肖若兰也不例外。客观地说,她的嗓音天赋并不算好,音域较窄,音色欠亮,而且在鼻腔共鸣中带有明显的“囔音”。但她善于克服弱点,另辟蹊径,变不利为有利,化缺陷为神奇,关键在于创腔多有巧绝,无论板眼章法,还是音乐旋律,在看似寻常平淡处,竟能别出心裁标新奇。以《河湾洗衣》为例,李正敏先生常以点唱、抽板、重叠和字位的前称或推后来强调个人风格;而肖若兰却常加花、挑滑、顿闪、憋气猛喷放音来突出个性色彩。因为唱得太绝妙了,竟使那个“囔音”成为经典。影响所及,学“肖派”唱腔的旦角新人不少,可展有人忽视了本身嗓音条件,以至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肖家的缺憾,反而推动了嗓音的光彩。
    笔者并不反对模仿,因为它是学艺入门的通道。毕竟,大千世界,百般技艺,起步之初,多为模仿,汉字源于鸟迹,音乐来自仿声,学书务必临贴,习画须得写生,凡此种种,离开模仿便无从入门。传统戏曲声腔教学方法以口传心授为主,那就更是模仿。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要陷入盲目性。
    李淑芳也在模仿,但却未走弯路。一则她的嗓音声型与恩师近似,显得自然贴切而非削足适履,并根据现代生活节奏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借鉴融汇了歌曲演唱的甘些因素;二雕虫小技可浮于表面的形似,而要重在学会技巧处理,服从人物,以声传情,尽力达到富于韵致的神似。这样,在李淑芳的唱腔中,就体现了缠绵悱恻与优雅甜润、婉柔娇媚与清新明亮的有机统一,秦腔传统演唱技巧与现代科学发声方法的有机统一,成为蕴涵“肖派”声腔基因的新的个性化风格。
                     (三)
    肖若兰不愧是一代秦腔名家,她的演唱是民族地方戏曲的“美声”化。她的精明之处在于从不蛮喊蛮唱,行腔归韵全靠技巧说话,储蓄多于直露,委婉多于激荡。重气质不重气势,重共鸣,不重嗓门,力求用声音之美扣人心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多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如《双锦衣》的那段“数罗汉”,在板式的章法布局方面,虽然西藏依特陈雨农先生的路子,却又根据人物在典型环境下的特殊心态,结合自己的嗓音作出新的处理,改“陈腔”的高亢激昂为低柔优美的女腔女调,让圆润甜绵的抒情取代吁气长叹的直露模拟,除注重音色的修饰和共鸣外,还借鉴了眉户、碗碗腔的演唱技巧,为唱段注入新的音乐成分。从而呈现出强不显其重,弱不失其真,刚而不硬直,柔而不晦涩的全新境界。
    肖若兰把“罗汉”数了几十年,如今李淑芳的声音仍时常回绕于佛堂。但她遵从恩师教诲,严寒规范要求,既注意发挥声腔技巧,又不故意炫耀嗓音。在时下“高、尖、亮”唱法几乎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叫好”、“披彩”甚至有人把祥林嫂“砍门槛”的悲愤倾诉唱成“挣、喊、吼”的情况下,李淑芳不媚俗、不迎合,不为浮名所感惑,依然“循规蹈矩”宗其所,守望秦腔的“伊甸园”。如此虔诚执著,自与某种大赛“争霸夺魁”无缘,观众为之愤然,她却心态坦然,实在难能可贵啊!毕竟捍量经典是一种历史责任。
                   (四)
   《藏舟》是肖若兰的艺术峰巅之作,也不失为秦腔传统剧目之经典代表。无论建国初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还是上世纪60年代之始西安实验电视台首播折戏,仰或振兴秦腔起步阶段陕西电视台录制《秦腔名家 艺术资料》,肖家的《藏舟》均为首选。而这出戏的成功得益于封至模、惠济民、李正敏、王天民、宋上华等艺术大师精心打造,征服几代观众,舞台久演不衰。肖若兰在艺术实践中,十分注重剧情戏理,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出真情、求个性,赋灵智,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而富有魅力的典型形象。别的不讲,仅仅一板脍炙人口的“耳听得”核心唱段,26句唱词只用了[慢二六]一种板式,就能依据人物的心理流程和感情波澜,把胡凤劳的性格有层次、有分寸、有起伏、有变化地演绎出来,唱绝真、善、美、尽显精、气、神、,非大家巨匠而断不能为!难怪戏剧大师曹禺曾深刻指出:“真正有一些艺术性、技术性的、往往是传统折子戏,因为这里边集中了戏曲的相当一部分精华,应当很好继承下来。”他还呼吁:“拿秦腔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把传统的东西搞得透透的,然后再把剧目抓上去,因为我们的艺术创新不能没有一个基础,有了基础表现手段就有了依据。”
李淑芳认真学习继承了《藏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十年打磨。师出名门而见春华秋实新气象。单就唱腔来说,紧紧围绕人物的命运,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由心生,音随意动,给人以美的欣赏感受;通过对技巧的灵活运用,达到节奏徐疾得当,吐字轻重分明,情绪把握有度,行腔流畅自如的整体效果;在声腔体现上着力追求柔美而不浮靡,委婉而不造作,储蓄而不晦涩,深沉而不呆滞的艺术境界。从而使这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成为自己常演常新的“看家戏”。对于李淑芳来说,应当倍加珍惜这笔宝贵的财富,并从中感悟艺术创作之真谛。尤其是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演艺界也不免心浮气躁,面对因功力驱使而偏离创新宗旨的倾向,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今戏曲舞台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时有所见,譬如不管人物是否需要及规定情境如何,旦角滥用“长水袖”,犯妇挥舞“铁锁链”,甚至法场行刑之际,“滑叉”、“跪转”、“绞柱”、“托举”一齐上,与原著精神相去甚远。戏曲行话讲“无技不万世了,无情不成戏”。没有技巧的艺术,固然是一碗白开水,但技巧的盲目滥用,也容易把水搅浑。为技巧而技巧的形式主义,势必导致戏曲的“杂技化”。即便以此获大奖,又有多少含金量!好在李淑芳戏路还正,这是令人欣慰的事。
    肖若兰离开我们已经12年,至今仍让人感念难忘。李淑芳也已步入“不惑”之年,艺术传承之路还很漫长。惟愿“小若兰”不忘前贤教诲,牢记人民希望,磨砺精进继续登攀,为发展秦腔事业再谱新章。行文至此,聊填《离亭燕》一阕,相赠淑芳为勉:
    古闻梨园佳话,今传秦声万家。
    喜雨惠风催春花,秀媛新美堪夸。
    藏舟赏妙韵,书记闺情无价。
    河湾心曲动人,孤女忧伤叹嗟。
    阉堂深处数罗汉,好戏师承名家。
    但若幽谷兰香,更待淑气芳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