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举毫锥动四方 ——代《卢有光书法集序》转帖老师文

(2010-09-23 15:20:23)
标签:

岭南

书法艺术

国魂

兰亭序

卢有光

戴胜德

文化

分类: 个人情感

一举毫锥动四方 ——代《卢有光书法集序》

戴胜德

转帖老师文章

2010年08月12日



     杜甫的七古《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题序云:“……往者诗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迈感激,即公孙可知矣。”由剑及书,艺术之触类旁通乃见。

    卢兄有光书法,反观之,依稀长歌《男儿当自强》,刀光剑影,豪迈雄强而不失羽扇纶巾,倜傥洒脱。卢兄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此非数十年之功夫不可。书家风格形成,路漫漫其修远,更须上下而求索。然即或有个人面貌,亦未必成功。艺术求美,书家经长期探索,汲取传统,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始能书出特色,书出风格。

    “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若以老杜诗喻“卢体”书法亦甚贴切。卢休确有一股阳刚阴柔相参的艺术魅力。观卢兄的书法,从结字到线条到整篇章法布局,尽发覃思。卢体书法之艺术美,用以文字点画和字形结构体现形体美和动态美。用笔之美与字形结构之美,两者兼有。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谓之“落笔结字”,晋卫夫人在《笔阵图》谓之“其实有形”,都提出了“用笔结构”这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要素。卢体书从结字到线条、布篇致思独出心裁,观当今书坛竟无雷同。读卢兄所书,密处若风发乎青萍之末,竟不可泄,宽处若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其字重心稳而不滞,匀称又富于变化,长短、宽窄、开合、尽现传统之新奇。整篇固然美,单个字抽出来看依然极美。其字之撇、捺、钩已具有独特个性风格,体现为卢体书法的风格。如果能以某种艺术形象比喻的话,也是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国戏曲人物造型。卢有光的书法就如戏曲中的文武生,儒将风度的周瑜、岳飞、展昭、杨六郎等扮相英武、雄姿英发,斯文中透出刚强,儒雅而不乏雄健,倜傥中又显现一股凛凛不可侵犯的神气。我曾经开玩笑对卢兄说:“你的字就好像一个个带刀护卫在操练,威武雄壮。”不知卢兄认同否?这一个个个“带刀护卫”各自都有着强烈的个性,潇洒而刚劲,颕虽脱而不尖刻,锋虽利而不招摇,无论粗细、枯(厾白)润对比形成富有节奏感,鲜活跳跃充满了生命力,这样的线条是极富感情的。

2010年08月12日

    中国文字按电脑五笔字型输入法,计有横、直、撇、捺、折五种笔划。如同音乐中的八音阶,美术中的三原色。五种笔划在书法家的笔下,一样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画出美丽的“图画”。好比是公孙大娘的舞剑,张旭顿悟为草,而成为“草圣”。作为书法艺术的对象——汉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具有“三美”,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身,形美以感目。其云“感目”之形美,为书法艺术之美也。卢兄书法感目的“形美”,乃是他审美情愫的流露,这种审美超越于书法,还包括文学、音乐。只要表现于毫端,就会产生一种形体与动态的美感。卢兄认为书法书法创作,为了丰富表现力,字外功夫也显得极为重要。他在临池稍暇,手在磨墨,眼却观书,钻研书法理论,写出一篇又一篇心得文章刊诸报章。他热爱古典文学,苦读诗词,谙熟格律,掌握诗韵抑扬顿挫的优美节奏。随时能应景赋诗,即兴撰联;尤其在音乐上,他喜欢唱歌、粤曲、器乐,将音乐的旋律之美,融入书法。年青时,他经常登台演奏,参加过两届《羊城音乐花会》,电台也曾多次播出他的节目。他还声情并茂地朗诵文学作品……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大大地丰富了卢兄的书法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作为卢体书法表现程式,也如同舞剑,这剑光的轨迹若羿之射九日、若群帝翔龙、若雷霆之震怒、若江海之凝光,自有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他的一幅四屏草书李白《将进酒》,用笔殊有骨力,笔态遒丽,多力丰筋。洒脱劲骏,笔划奇崛,瘦硬通神;字形结构更是奇正相生,长短疏密、横斜曲直必就楷则,其字体洞臻精妙。章法错落有致,若龙跳虎卧、鸾翔凤翥,有如流水行云,好一曲节奏鲜明,旋律强烈的“乐曲”。这对于一个专业的书法家而言,真是罕能尽该。所以说,卢体书法非卢有光莫能为之。

2010年08月12日

     卢兄出生于古称端州的肇庆,这个湖光山色的文化名城以端砚著称。天然灵气与书法艺术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从来是文人汇聚之地。他幼时时常随父亲去鼎湖山庆云寺拜访高僧。鼎湖山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楹联常使他看得流连忘返。卢兄是从小就受书法艺术的薰陶,且乃父又是城内的饱学之士,虽家境贫寒,从不辍教子读书,每每把腕教子写字。悟性奇高的卢有光12岁那年便崭露头角,为家乡写了第一块招牌。因而有“神童妙笔”的称誉。当然,卢兄这种创造美的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他历尽逾半个世纪的勤奋努力,不懈攀登的成果。

     俗语云“台上三分钟,台下百日功”,这在他的五首《临池杂咏》中有所总结。卢兄不懈地临摹古人法帖,临得最多的可数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他在最近即将出版第16本书集中“临《兰亭序》跋”写道“余数十年来,极意临之,不下千遍,犹未能似也。”他临各种各样的碑帖,虽然做到“形似”,甚至也“神似”,但毕竟还是认为“未能似也”。诸如汉《礼器碑》、《史晨碑》、魏《张猛龙碑》等。前人的书法如唐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怀素的草书,还有董其昌、赵孟頫、文征明、米芾、王铎、郑板桥等名家书法,他皆精熟研习,揣摩神韵。卢兄长期钻研古人各种字体,消化吸收其精华,灵活运用,大胆创新。他的行书用笔在二王基础上,吸收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王铎等大家之长,以自己的体会创新运用。其线条独具一格,而每一笔无不合传统规范,但又与前人迥异,不落前人之窠臼,独树一帜。再看他的隶书,笔划亦甚奇特,古典而典雅的线条,在传统汉碑基础上揉合了北魏行书用笔,写出独有的卢氏风格。而在章法的探索中,卢兄将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姪帖》,以及王铎、黄庭坚等大家的章法特色揉合一起,加对音乐节奏的强弱、缓疾的理解,创作出一种近乎扮相俊俏英武,有儒将风度的文武生刚柔相济的书法艺术形象来。

     因卢兄《杂咏》的“功夫到处砚亦穿”的“入帖”,才会有“此时只觉笔生花”的“出帖”效应。实践他书法艺术“囊括万殊,裁减一相”,完成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体现“读书万卷如通神”。卢兄书法的造诣之高,还由于他的创作态度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一幅作品,那怕是题写标题,他往往写上数十遍,直到过得自己的眼睛,才算完成。这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基础工程”,在这阶段,卢兄深刻地掌握了主流名家书法艺术的精髓,用笔、结构、章法、神采,均以融会贯通,创立卢体书法。令人感受到这种自然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卢体书法,包括其隶书、楷书、行书等。观整篇作品而言,会产生一种观赏古建筑的美感。通篇章法整齐、匀称、协调的排列布局,如互相对称的崇楼峻宇,高下连结,画栋雕梁。而这种美感是从现实中来,从建筑,从人体乃至其他门类的艺术的结构美中均可领略。

     世界万物并非静止,一切事物占空间的运动轨迹,无论是螺旋曲线或闪电白折线都会自己产生一种运动感,而此动态美,由张旭从公孙大娘的舞剑感受之,使其草书大进。现实生活中诸如风雨之疾、闪电奔雷、野马之腾、鹰隼之击、游鱼之倐,都可以使书家感受动态之美。观卢兄行草,可令人感受到“扬眉剑出鞘”男儿热血中肠的阳刚之美。李白对怀素的草书有“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感受,因此有诗句惊叹“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同样,卢兄书法作品何尝不令人有“进退钩拒,若秋鹰之迅击”的惊叹!其《杂咏》“章法”中咏道:“通盘布局皆随意,错落参差似舞姿”。不同的书体自有不同的章法,隶、楷强调匀称、整齐的静态美,而行草则突出“活”,也即灵活多变,出奇制胜。王羲之的《兰亭序》予人感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王羲之书法之美风格是多样的,但此《兰亭序》之美正是东晋时代士大夫对人生感悟的审美情趣,蕴含道家审美理想。我们读卢有光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理想之美。这种美不是缥缈的,是蕴含一种具有深厚珠江文化积淀,四季如春,得天独厚,开风气之先的春光之美。这可能是岭南画派浓烈温润的画面;也可能是广东音乐明快欢跃的旋律,或许是南国红豆粤剧表演的鲜明、悠扬的节奏……如果说老一辈书家商承祚、侯过、容庚、吴子复、麦华三、秦咢生等开了岭南一代书风,那么继往开来,奇峰兀起,陈景舒、卢有光等当时的新一代,现在的老一辈,应该可以算得上吧!

卢兄的《杂咏》“神韵”有名云“唯观气韵朴归真”。而这种思想感情融会于传统的审美,岭南特色的文化底蕴,无疑使卢兄书法具有生动的气韵,天真自然,格调清新。正是卢兄书法艺术既具有抽象美,但又有反映现实的具象美,并且这两种美在卢兄的笔下完美地结合,更令人展卷捧读,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由于当今时代已经是信息传递高速度的时代,书法作为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已经为电脑所取代,人们于是更看重书法艺术的观赏价值。这就要求书法艺术必须于传统中脱颖而出,那就要求书法家突破传统,有所创新。这是摆在每一个书家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卢有光为此撰有论文《时代烙印与书法创新》。他论说道:“书法艺术有着数千年的深厚传统,它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以至任何的政治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国家兴衰均未能影响到它的存在与发展。所以,这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必须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在观赏卢有光书法艺术作品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享受着传统的岭南艺术美,就粤剧而言,如罗品超饰演的“罗成”;就画而言,如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的“梅花”;就广东音乐而言,如名师刘天一演奏的高胡《鸟投林》、《平湖秋月》。尽管卢兄的书法艺术已臻如此高的境界,但他依然十分谦虚和勤奋,不断攀登,不断求新、求变,力求追随时代,不懈钻研传统。他的自励诗写道:“欲到巅峰无别径,再磨铁砚写兰亭!”正因为有如此的追求,他的作品才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品。所谓“晋韵唐法,宋意明态”,而现代人崇尚的书法则更是妙不可言,非“王、欧、颜、柳”可概括,只有像卢兄那样的书法家,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开别具时代特色的一代书风。

 

2010年08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