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约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责任。去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做慈善,是我跟阿里孩子的约定,也是八年来我们坚持进藏的动力。

八年前,一封来自西藏阿里措勤完小的求助信,开启了我跟阿里的孩子们的约定。时隔八年,依然记得这封信里说,“孩子们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发现并不是平实习惯的手推油印试卷,不敢下笔,考试成绩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希望能有一台打印机,让孩子们习惯统考试卷。”
我不愿相信,走进阿里,来到措勤,才发现现实情况远比信中提及的更加让人揪心。八年前阿里大部分学校还没有通电。孩子们还需步行到河边打水,哪怕是零下30-40度的日子里,也只能喝凉水。这里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心脏不好的很多。因为是牧区,孩子们大多住校,大半年都见不到父母。有些孩子甚至拿铅笔吃饭……
第一次目睹阿里地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状况,我被深深触动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给这些孩子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就这样,I
Do基金每年都会根据阿里地区一些学校孩子们的真实需求,给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八年来,从措勤完小,霍尔小学,扎达完小,雄巴初小……我带领基金同事和志愿者走访了阿里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和学校,从物资帮助到艺术关怀,我们每年都会针对一个特定方向,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一些变化。如今,我们很欣慰的看到,不管是措勤完小还是霍尔小学,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
第八次赴约
措勤原来是一个阿里地区南北线不通的交通“死角”,每来一次,我们都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2009年,因为道路被冲毁,从拉孜到措勤的路段,我们整整开了22个小时,从前一天的凌晨四点,开到第二天的凌晨两点。在途中经过几个海拔近6000米的山口时,所有人都倒下了,呕吐、头疼,低烧,甚至有同伴出现幻觉,想想都后怕。

每一次前往阿里,都是第一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进入阿里腹地的公路好走了很多。但是,从拉萨到措勤完小这样的地区,近1600公里的路程还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况且,还要从海拔3600米直线上升至近4700米,高原反应是内地人最大的障碍。
今年七月I
Do基金以及爱心志愿者一行十几个人再次进藏,刚到拉萨,就有人开始高反,吸氧调整后继续赶路前往阿里。一路,随着海拔升高,高反的人越来越多,到达平均海拔4700米的措勤县城时,就有两人离不开氧气瓶了。最后,有人不得不放弃,提前返回拉萨。我一如既往从拉萨开始高反,头疼欲裂,不吸氧就无法入睡。但我不可能不去学校看望孩子们,就这样,一路颠簸着、跟高反斗争着,终于,带着皮卡车,保温桶,棉被,衣服等保暖物资,我们又一次与措勤完小、霍尔小学的孩子们相聚。




措勤完小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变,有新翻修的食堂,孩子们早已不再拿笔吃饭。去食堂参观,孩子们热情打招呼,有孩子还记得我。



霍尔小学新修的食堂,水房,图书室。扎西校长说,孩子们运动还是个问题,阿里常年风沙,也就6-9月适宜户外活动。尽管有户外运动场,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还是只能在食堂上体育课。


我们和众筹网友捐赠的皮卡车,解决了霍尔小学孩子步行去河边打水的困难。因为这里有长达8个月零下30度的严寒天气,铺设自来水管很容易冻坏。



每次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尤其是看到他们生活环境一点点的改善,让我深感做公益的快乐
孩子们长大了
今年的第一站是措勤完小。在这个学校,有几个我长年关注的孩子,卓玛、旺堆和曲珍。这次问及他们,白玛校长说这些孩子都长大了。卓玛已经成为一名在拉萨上学的中学生。我还记得09年第一次见到刚7岁的小卓玛时她那犹豫、躲闪的眼神。校长说她父亲刚去世不到两周。2012年再见到卓玛,她一眼就认出我并亲切地告诉我:妈妈很好,自己学习成绩在班里排一二名,现在已经五年级。
赤来旺堆已经在拉萨中学上高一了。旺堆也是一个很让我感动的孩子,当年老师介绍,他一直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读书,哪怕是放养,也要带着书本,有一次大雪的时候,为了找回走丢的羊不小心把书弄丢了,结果他在雪地找了两天。父亲不赞成他读书,他就一个人偷偷溜出来,走了45公里路,赶回学校。
美朵曲珍已经上高三。记得小姑娘喜欢藏文,声音很好听,第一次见她,给我们念了一段藏诗。她的藏语很好,汉语也很好,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一转眼就要高中毕业了,祝福她,希望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卓玛、旺堆和曲珍
要上学
在藏区,尤其是牧区,对老师们来说,每年最困难的时候是开学的时候,老师们得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找孩子回来上学。问及原因,主要是家长希望孩子留在家里照看牛羊等牲畜,而上学这种“奢侈”的事则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阿里牧区牧民的经济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养的牛羊就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牧民家的劳动力变得更短缺。孩子想上学,家长想让孩子干活的矛盾依旧存在。
面对这种现状,学校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据霍尔小学扎西校长介绍,一方面,老师们总是竭尽全力说服家长,让孩子们回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地方也制定了政策,对不然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处以罚款。最关键的是,孩子们自己也在通过各种努力,争取上学的机会。扎西校长说他们学校有个孩子,能说会道,不仅能保证自己正常上学,还为身边的同学、朋友争取上学的机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阿里地区孩子上学流失率已逐年下降。
还有一些孩子,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上内地理想的学校,却因为家里掏不起路费而不得不放弃。即便有幸入学的孩子,往往也是开学时去,毕业后回。对此,I
Do基金曾设立了专项阿里助学金,资助考入内地的贫困生,为他们赴内地求学、暑期返家、毕业返藏提供路费支持。现在,这种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交通便利了很多,藏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白玛校长说,今年措勤小学又有4个孩子考上了内地的学校,而她自己的孩子,却没有考上。只好多交些费用,在西安找了一所学校求学。到内地上学尽管要与亲人长时间分离,但还是家长和孩子的首选,相对而言,内地教学质量,求学环境要比西藏好些。这些孩子尽管年纪小,从小独立性就强,想家也不爱哭鼻子。

2009年和霍尔小学的孩子们

白玛校长送女儿到西安上初中
其实,无论是措勤还是霍尔,变化的是教学环境和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不变的是老师扎根藏区,尽力让孩子们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努力,还有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望。而我们这些始终只能算是阿里过客的外地人,唯有通过自身的行动,让外界的目光更多地投向阿里这样的高寒、自然环境艰苦的地带,让更多人通过I
Do基金的平台,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合力,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尽我们所能。
八年了,为什么每年都去?为什么还要去?这是我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像大家所说,需要帮助的孩子很多,为什么非要跑到遥远的阿里?我想说,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我跟阿里有个约定,跟那里的孩子有个约定。每一年,我都会去,做慈善做公益,也是兑现爱的约定。
第八次进阿里视频:http://v.qq.com/boke/page/z/0/2/z0168qnpdq2.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