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如何评价詹姆斯·卡梅隆呢?《时代周刊》说,他是好莱坞最会烧钱,也最会赚钱的导演。斯皮尔伯格说,“他是那种典型的技术型小子,但却能把故事讲得楚楚动人。”
斯瓦辛格却说,“这个人一定是他妈疯了。”《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也说,“再也不愿意与他合作,除非获得很多很多钱”。
跟卡梅隆合作过的人对他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一部分人痛恨他那不可理论的偏执,但同时大家又都以拥有一件写着“你吓不倒我,我跟詹姆斯·卡梅隆一起工作过”的T恤衫而自豪。
我第一次对卡梅隆先生真正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终结者》。当时为了能拍摄自己的电影,卡梅隆不惜以1美元的价格,把剧本卖给了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当然他们之间也因此成就了一段姻缘,这是后话。)《终结者》的故事及卓越的技术特效让我首次有了震撼的感觉,最终卡梅隆也以600万美元的成本换来了全球近8000万美元的票房。
出于某种好奇,我开始查阅他的资料,才知创下电影奇迹的他最初只是一个蓝领工人,做过清洁工、当过卡车司机。他的专业课程是在加州大学图书馆自习完成的,他复印了两大麻袋电影视觉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紧紧花了几百美元的复印费便完成了美国最好的电影学校视觉专业课程。他第一次考虑把电影作为职业是1968年,当时他只有14岁。几年后他拍摄了一部人与机器人之战的科幻短片,获得好莱坞制片人罗杰科曼的青睐,才得以正式步入电影行业。
从资料中也隐约得知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相处的“怪人”。他曾毫不客气地对扮演机器人的斯瓦辛格说,“你做得糟透了,人类都不会比你做得更差。”他在电影拍摄之前找到制片人,就为说一句话:“一旦电影开拍,唯一可以阻止我的方法就是杀了我。”每次工作中,他都会变成一个疯狂的完美主义者,事先在头脑中设定好每一个细节,即使出现一丁点差错,都会暴跳如雷……
不知为何我突然被感动了,从他的这种专注、执著,以及不到最好誓不罢休的偏执中,我好像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自小我就有一个周围人难以喜欢的习惯,凡事要么不做要么最好,所有与我合作过的人也都几乎不能忍受我的高要求及每个细节的挑剔。这种不能被理解的孤独竟然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得到了共鸣。

卡梅隆的巅峰是《泰坦尼克号》。今天,这部十五年前不管是预算还是票房都创下世界纪录的影片3D版正在国内上映。《泰坦尼克号》无疑是一个电影神话,其拍摄过程也充满各种传奇。长达五年的拍摄制作让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预算也由1.1亿美元飙升至2.5亿美元。为了让投资方放心并能够继续拍摄,卡梅隆放弃了1000万美元的导演和制片费,但福克斯公司还是认定这部电影会赔钱,要求搭上他下一部电影的分成比例。
对卡梅隆的质疑开始铺天盖地,有媒体把制作团队形容成好莱坞最大的笨蛋,“综艺”日报每天的头版都有一个“观察泰坦尼克”的小专栏,详细报导最新意外事件和预算状况,所有人都认定,《泰坦尼克号》和泰坦尼克号一样,会是一个大灾难。然而正是这些“你不行”“你办不到”的声音,更加燃起了卡梅隆的斗志,在卡梅隆的坚持下,影片最终拍完,并创下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以及11个奥斯卡奖项。在颁奖晚会上,卡梅隆近乎疯狂地举起奥斯卡奖,大声说出片中的著名台词:“我是世界之王!”
我是世界之王!能喊出这种口号的人,想必不是狂人就是疯子。
卡梅隆确实是疯子。我本以为在这之后,卡梅隆会进入一个疯狂的高产时代。可意外地,他消失了。一消失就是12年。
09年底,他带着一个全新的世界《阿凡达》回到大荧幕。当然,无一意外,他又打破了自己创下的最高预算纪录,以及最高票房纪录。后来得知,其实早在98年,卡梅隆就打算拍摄于94年完成剧本创作的《阿凡达》,只可惜当年的3D技术极不成熟,为了达到最极致完美的理想想效果,卡梅隆蛰伏了10年。
这一次,我又看到了他身上独一无二的“韧劲”。

面对《阿凡达》的成功,卡梅隆曾经自豪地说,“没有人做过比这更复杂的事。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不可思议的高度并且失败了,你的失败也胜于其他任何人的成功。”敢想一直是卡梅隆电影帝国的基础。但实现这一切的力量,更是他专注于电影行业近乎疯狂的完美追求以及实践过程再艰难都不放弃的坚持。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也都能看到这些特质。与其说这是一种习惯特质,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特质,当它们一点一滴贯穿在工作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也成了一种价值观指引,卡梅隆如此,乔布斯亦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特质也正是企业家与创业家所必须拥有的。当我们开始一份事业,途中势必就会遇到障碍、困难、迷茫甚至诱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这种专注、坚持以及凡事极致的标准。
人这辈子不长,无需把每件事都做到,把一件事做到最好,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