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薇薇,大龄单身、事业有成、感情空窗。
在现实中,她应被列入剩女一列。美人迟暮、明日黄花,再高的收入也抵不过一个剩字的悲凉。但在影片中,导演费劲苦心想要展示的却是一个盛女形象:桃花旺盛,等待绽放。若从这点出发,我想我们不难理解女性朋友对这部影片的热爱,心底的共鸣——剩下是事实,心态依旧渴望盛开。
我一直认为,受欢迎的影片不外乎两种:一是与生活拉得很近,贴近原汁原味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爆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二是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影片,代表人们心有所往的一种梦想、愿望,比如创下全球票房新纪录的《阿凡达》。而《我愿意IDo》恰巧把这两点结合了:段奕宏饰演的王洋,代表初恋伤痕,这是共鸣——现实人在感情中谁没受过点伤;孙红雷饰演的杨年华,隐去富豪身份,想方设法追求自己,这是梦想和愿望——既浪漫真诚,又有面包保障,谁说不是梦想呢。所以在影院里,才会有人又哭又笑,以为看到了自己。
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有很多“唐薇薇”、“王洋”和“杨年华”。导演巧妙地把三个主角刻画得极具现实典型性。而典型的背后,是三张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中国脸,他们抱怨、不安、焦虑,他们不幸福。诚然,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生活,但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精神焦虑成了新问题,不管是一份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似乎都很难摆脱这种烦恼:得意者空虚、失意者抱怨。这个时代好像什么都有了,却唯独没有幸福。
但我还记得,小时候,通讯不似这么发达,物质没有这么丰盛,一根五分钱的棒冰都能让自己幸福很久。我们不是失去了幸福,而是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如何找回它,就像找回自己的初恋那样?我很欣赏影片中杨年华的做法,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却能放下这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所爱。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那位四十岁女人的话:年轻时总担心别人图我什么,现在只担心别人不图我什么。两人在一起就一定是图个什么吗?好像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不管是爱情,事业,还是别的任何事情,似乎不管做什么,都一定要图个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用,逼迫自己去做那些社会认可的“有用的事”、“正确的事”。可有时候想想,会不会正是这些有用的东西,正一步一步蚕食我们的幸福呢。相反,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做一点无用的事,见一些无用的人,弹弹琴、喝喝茶,接近自然,反倒能让自己感受久违的平静与快乐。


很欣赏影片中杨年华放下一切追求所爱的做法,IDo香榭之吻系列产品也有幸见证了他的幸福。
社会上哪类电影题材最多,就说明时代越缺少什么。这两年,像《我愿意
IDo》这样的都市爱情婚姻类电影电视扎堆占满荧屏,也恰好说明人们在盲目追逐面包的过程中,真爱与幸福的缺失。某种意义上说,《我愿意
IDo》并没有为观众指明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但至少通过导演和演员的努力让观众看到了真爱的可能性,而这也是IDo一直努力在做的,通过自己的产品和理念,传递真爱与幸福的美好,鼓励大家追逐真爱,追求幸福。

以代表浪漫与珍贵的埃菲尔铁塔为灵感的IDo香榭之吻系列产品,正是我们一直努力在传达的幸福理念:用珍稀的,为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