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几家媒体的年度峰会,发现自从金融危机后,几乎每到年底,论调基本都是“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最艰难的一年”……4个多年头了,真希望明年会是一个转机。

我注意到,几家媒体也同时都提到了“均衡”这个词。无论是大范围的世界经济格局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再平衡”,还是小范围的国内社会矛盾加剧与失衡发展,显然大家已经意识到:走向平衡,是未来的趋势,如何走向平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均衡”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虽然在一些西方学术著作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等被过度地强调,但我理解它们也不过是大自然实现平衡发展的一种方式。“均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础,比如儒家的“中庸思想”,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衡;道家的“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均衡和谐;再如太极、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强调的都是均衡理念……
“均衡”无处不在,全球讲究制衡、国家讲究和谐、个人讲究平衡。实际上,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我每天也都在面临各种“均衡”的问题:是要变革创新还是稳定发展?是要低成本还是高品质?是要长期投资还是短期优异?是坚持价值观还是利润至上?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短期不被饿死,长期又有收效,是创业12年来每天纠结的必修课。
最早的时候,企业刚刚创立,限于自身实力与生存压力,当然也有一定经验的问题,基本每天在做的就是选择,不断地取舍,天平的两端哪边轻了就在哪边加砝码,用的都是物理技巧。时间久了慢慢发现,不管企业小还是大,是十个人还是两千个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还是这些问题,怎么样能有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呢?
早在1995年的时候,惠普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后来在他们的年报中,有一个特别的比喻,惠普把企业比喻为一个陀螺仪:上百年来,陀螺仪被用来引导船舶、飞机和卫星。它的特点是:外围的轴架可以自由运动,而核心的圆盘却稳定不动。企业就像一个陀螺,运动才能前进,但一定需要一个主心轴,一个核心、不变的精神品质,来维持平衡。

惠普用陀螺仪的形象告诫企业家:短暂的平衡靠选择,靠技巧;长久的平衡,靠精神品质,靠价值观。一个企业的发展,若还是靠某个人英雄主义地来成就,而非企业本身信坚持的精神信念,则永远是走不长的。
其实这完全不仅仅适于企业。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全球都是如此。世界正在加速度变化,我们更加需要一个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永恒不变的精神品质来引导自己。当然,我们确实也需要不断自我更新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一定要清楚知道:什么是要不断变化的?什么是永远不变的?每次面对变化,我们都应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看清楚本质问题,回归基本的原则,我们才不会在变化的世界中失去方向感,失去自我。借老祖宗的智慧来说:
天道自衡。遵循规律,还原世界该有的样子,即是事物最好的状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