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探究陶渊明的儒家思想
(2015-03-24 11:22:18)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会有文化的印记,陶渊明为何选择隐居生活?也自然受某种思想的影响。从《归去来兮辞》中不难看出陶渊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陶渊明出身仕家,从曾祖陶侃开始历代为官,外祖父亦是当时名仕。良好的出身使陶渊明从小就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是成年后社会的黑暗令他大失所望,因此他选择了退隐生活。这恰恰是应对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说到儒家文化,我们绕不过去的是《论语》,因此笔者就以《论语》中的章句来解读陶渊明的儒家思想。
本辞序中交代是不得以而为官,因为家中生活困苦所致,以至于快要到了无米下锅的困窘地步。其实作者不是不知道官场昏暗,因为作者29岁就开始为官,这次出仕,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仅仅做了彭泽县令80余天就弃官而去,这种选择就意味着未来的生活再次进入困苦阶段,生活的现实也是这样,陶渊明在后来过着朝不保夕近似于乞丐的生活。以陶渊明的智慧不会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但是辞官后他在归途中却充满惬意,“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跃然于诗行中。
为什么作者为官时是那样的压抑? “勿以往之不谏,”作者对自己昨日选择为官表达了深深地悔意,为什么?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子宪问耻。孔子说:“国家太平时,可以当官;社会黑暗时,当官就是耻辱。”)陶渊明所处时代恰恰是邦无道时代,序中写:“于时风波未静”。虽然贫寒但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此这种悔意就是在责备自己违背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观,因此感觉到自己走错了路。所以“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好在作者清醒地认识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大是大非面前作者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做出正确的选择——弃官。
孔老夫子虽然积极入世,甚至达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地步。但是他对隐士却持肯定的态度。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孔子说:“贤者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避鄙视的目光,最次逃避恶毒的人言。”)孔老夫子将这些人称之为贤者。因此陶渊明的退隐证明他是一个贤者。
《论语》中也记载孔子对籧伯玉赞赏有加。他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蘧伯玉真是个君子!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藏而不露地隐居起来。”)子还说:“君子固穷”,虽然生活窘迫,但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不正是君子吗?——陶渊明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君子。
放弃官不当,就意味着选择贫穷,用现在的话说,陶渊明是不是有些“任性”?或者说是不是有些“犯傻”?但是我们称之为是一个智者,一个仁者。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他将自己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儒家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那么陶渊明是一个智者与仁者集于一身文人墨客。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士如果恋家,就不配作士了。)陶渊明为何选择回家?儒家有“不仕无义”之说,也就是不做官是不对的,做了官才可以以天下为己任,最大化的发挥自己才能服务社会。但是现实社会黑暗,陶渊明不得不终止仕途。这其中的无奈在辞中表现得非常明确。已矣乎!一句算了吧,这声长叹不正是表达他心中的痛苦与矛盾吗?选择回家是多么的纠结啊!回家归途的轻快,以及回家后的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美好,无不在“暗比”官场的黑暗。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坚定地相信大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入危亡的国家,不居留在祸乱的国家;国家太平则一展才华,社会黑暗则隐姓埋名。治世中,贫贱就是耻辱;乱世中,富贵也是耻辱。)也许这些对陶渊明心里多少有些安慰。但是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乐天知命,按儒家之说是五十知天命,但是年仅四十一岁陶渊明,却提前了大约十年,这是不是未老先衰?这句自我安慰恰恰是表达的是其无奈之情,倾诉了“世与我而相违”的沉重,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悲愤不已的凄楚情怀。
综上所述,陶渊明是一个贤者,一个君子,一个智者,一个仁者,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田园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