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的“四心”论的思考

(2009-02-28 18:49:46)
标签:

杂谈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章句上》)没有同情、羞耻、礼让、是非这四心的人属于非人类!

    孟老夫子在骂人?非也。因为孟老夫子在此篇中还列举了“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意在言明同情之心来自人的本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刚出生一天的婴儿在听到别的婴儿的哭声后,会立即哭起来,而且哭得很厉害,但他对自己哭声的录音却不做任何反应。这项研究更能说明同情之心是人的天性。孟老夫子不是在骂人,而是在说明同情之心这是人类所固有的。

    因此孟老夫子由此推论“羞耻”、“礼让”与“是非”皆来自人的本性。

    可见人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千万年的进化在人的体内集结着人类固有的基因。仅仅具有这些还不够,它仅仅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仅仅是一个自然人,生存于社会还要做一个社会人。所以孟老夫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凡是自己已具备这四方开端的人,只要认识到把它们扩充发展起来,就会像火刚刚燃烧起来,泉水刚刚喷涌出来。如果能做到培养壮大这四种开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反之,连服事父母都做不到。)

    虽然人们身上存在着这四种本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了解自己,孟子强调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当这四种素质得到提高的时候,一个和谐的社会自然会出现。

    孟子为我们仅仅提供对“四心”认识以及“四心”发展后的结论,但是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怎样发展方法。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由于演变成分数教育,这“四端”不仅没有发展,人身上所固有的天性在日益的泯灭。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知书达理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是很多教师的共同体会。

    学生真的变得日益冷漠了吗?记得一个残疾人艺术团来学校演出,学生们不仅受到艺术的感染,更让学生体味出残疾人生活表演的不容易;汶川地震了,一下子唤醒了国人的同情心,同时也唤醒了校园中每一个学生的同情心。其实这就是将学生同情心“扩而充之”的最好的机会,抓住这个契机,或者说为被教育者提供这样的机会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学习好的学生一旦与学习极差的学生成为密友,我们很多教师在此方面没有给以必要的指导,而是担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面对这样的情景首先提示好学生——离开差生。甚至有的教师会通知家长加以阻隔。残疾人生活因为困难而受到同情,学习不好的学生就是学习遇到了困难,不仅得不到同情还受到了排斥。其实同情心的产生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说句实话有些残疾人还要同情身体健全的人,因为他们身体残疾,但心理不残疾。应该说心理上的残疾比身体上的残疾更可怕!

    因此学生同情心的培养,放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切合实际、最为便利。天津中学的张素兰老师的合学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中的“有困难找学生”都已在中国的教育上接出了硕果。当然这里面的合作不仅仅是同情心使然,但是其中的必要成分不可缺少。

    因此让“仁之端”充分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既要重视外来的教育资源,更应该重视学校内部的资源的开发。

    同理关于其他“三端”的培养发扬光大,也不能离开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这样“扩而充之” 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孟老夫子关于“四心”的培养重要性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效果论述的已经非常清晰,试想我们的教师也重视这“四心”的培养,其育人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孟子的“四心”论的思考孟子的“四心”论的思考孟子的“四心”论的思考

 

看了这组照片更能理解什么是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