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濒危的民间艺术
(2010-07-25 20:39:17)
标签:
奇石收藏文化剪纸泥泥狗 |
王老师在博物馆主要负责民间美术的调查征集,在1983年, 他组织河南民间美术家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轰动全国的展览,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术策展人。为办好此次展览,他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回忆道,当 时的农民很纯朴,听说办展,都踊跃把最好的艺术品送来,有几十米长的清代刺绣,元代的黑陶熏炉,硕大的青花鱼盘,还有乡土味极浓的年画、剪纸、泥人、风 筝、面人、皮影。王老师自豪地说,他经过考证,发现河南是中国皮影、刺绣、版画的发源地,为了证明这些,他写了几十万字的研究论文,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 定。如今,那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多已不在人世,年轻一代却很少有人喜欢这些传统的民间技艺。市场上充斥着变了味的粗劣仿品,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品 了。
王老 师的担忧不无道理。在京刚结束的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上,我特意去找河南的泥泥狗,看着那堆千狗一面、刷满清漆的仿制工艺品,不由想起王老讲述的河南乡村过 去的情景:每逢庙会,人们撑船向河岸的儿童投掷泥泥狗,这是儿童最喜爱的玩具,他们吹着泥泥狗追着船儿,农民一年的辛劳酸苦随着嘟嘟声飘散。现在的农民靠 什么娱乐呢?他们抛弃了数千年滋养其精神的剪纸、年画、皮影,去换取所谓的现代文明。
大 概七八年前,我随靳之林、乔晓光去陕西采风。靳老师是中央美院教授、剪纸协会的创办者;乔老师是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主任、剪纸协会会长。我们来到一个黄土 高坡,这里有个小程村,没通电,没有柏油马路,村民们保持着纯朴的风俗,家家户户贴窗花,剪剪纸。我们回到北京,在许多媒体介绍小程艺术村,很快,县里给 通了电,修了路。没过多久,听说小程村的农民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流行歌曲代替了民歌,电影海报代替了窗花。生活的便利带来了快乐,但也失去了快乐。而失 去的更让我怀念。
前 几天去看望北京竹乐团团长王巍,他一改往日的郁闷,神采飞扬,闲聊中得知,一些追逐时尚的人们开始转变观念,曾经受冷落的的竹乐表演,现在变成香饽饽,演 出不断,甚至受到世博会的演出邀请。我挨个抚摸他家中简朴的竹乐器,为老朋友的成功、为传统艺术的回归感到欣慰。但这种欣慰又带有隐忧,按照现行的教育体 制培养出来的万千学子,有多少热爱并能自觉传播传统文化呢?这不是杞人忧天,就如同气候变暖冰盖溶化陆地被淹没的结局一样,有因就有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