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长定义教育》学习心得
(2017-06-19 22:59:27)杨乐才
6月17日上午,我通过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教科院教育资源数据平台观看了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孟晓东的《用生长定义教育》视频讲座。
孟晓东的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将发人深省的观点蕴藏于一个个真实事例之中,触动内心,直达心灵,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对教育即生长的看法
300年前卢梭和杜威先后都提出了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也体现了这句话,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我学习,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怎样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做到终身学习。 一个老师,在教学生时,不应该灌输知识,每一门功课有每一门功课的特点、精髓,
教育即生长就是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再比如高中学生文理分科的时候,一位学生文科成绩很不错,但是他选择了理科,结果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可是就是学不好,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远离名利之争。
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教育即生长告诉我们,孩子除了知识以外,还要学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异化也是教育的极端之一,教育即生长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是非常给力了。教育一切要以孩子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否则再有顽强生命力的树苗,终有压弯倒地的时候。古代的伤仲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育即生长在现实教育中也存在着理解的误区。
一, 应试教育用一个模式评价人,分数(主要衡量知识)达标就是好生,反之就是差生,这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知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一个人在十来年左右的时间也不可能学完人类知识的全部。成绩好的人,并不代表今后的生活是一帆风顺。反之,成绩差并不代表今后发展前途不好。
二,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学生轻松了,但我们的家长不干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加班加点。每个双休日,学奥数,作文培优,泡泡英语,还有钢琴、舞蹈......等等。发展孩子的特长使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不错,但不能过多,过犹不及,孩子累呀,哪来健康生长,心情愉悦?古代的伤仲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孩子也需要沐浴爱的阳光和置身合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成长。雏鹰要几经风雨才能将翅膀练硬,孩子们也需要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反复锻炼才能成才。所以请不要光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孩子自强、自立更重要。
教育即生长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