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2013-08-13 14:41:17)
分类: 老壶名漫话

http://s10/mw690/52385462tx6BOXEJ0G5e9&690

http://s9/mw690/52385462tx6BOXGyKZab8&690

http://s15/mw690/52385462tx6BOXHKQQ64e&690

http://s15/mw690/52385462tx6BOXIX6AC7e&690

http://s4/mw690/52385462tx6BOXJQQRd83&690

http://s16/mw690/52385462tx6BOXKo1bx8f&690

http://s9/mw690/52385462tx6BOXKZDzGd8&690

http://s2/mw690/52385462tx6BOXMO5rPe1&690

http://s8/mw690/52385462tx6BOXOaCkD07&690

http://s8/mw690/52385462tx6BOXOE4Af57&690

http://s11/mw690/52385462tx6BOXPPBjQ9a&690

http://s9/mw690/52385462tx6BOXQIMYgd8&690

http://s1/mw690/52385462tx6BOXRbRhSc0&690

经典老壶“仿古葵壶”,有不少名字,最具代表性的是“仿古葵壶”与“葵仿鼓壶”,而且后者叫得最多。它的称谓以何名比较准确?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记载的“第一壶”——供春壶是花货的话,那么记载的“第二壶”便是筋纹器——“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有菱花式,后又有“葵花式”-------,葵花式最具名气的要数“沈子澈的葵花纹壶”,至今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壶式之一。

“葵花纹”第一壶

葵花纹壶的第一壶,从现有的史料看,其创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沈子澈。(作品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37页)壶底刻有“崇祯壬午”的铭文,壬午为1642年,1644年明亡。

《珍赏》说:“沈子澈,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1638——1722)人,老家浙江桐乡。‘善制砂壶文具,时人谓与时大彬齐名,款制极古雅浑朴,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价值甚贵。’尤其善制葵花式茗壶,制品典雅浑朴,巧夺天工。且善仿徐友泉、沈君用诸名家传器,世有‘石根泉,蒙顶茶,漱齿鲜,涤尘热”之赞誉。《珍赏》所载沈子澈“葵花纹”壶,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壶品好,市场就好;市场好,临摹者就多。

沈子澈创作的“葵花纹壶”的命运,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时期成为了颇为流行的样式。流行之中,仿制的“葵花纹壶”,也有了不同称谓,如“葵花仿古壶”、“仿古葵花壶”、“仿古葵壶”等,若归纳看,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葵花在前,“葵仿古壶”;一是“仿”在前,“仿古葵壶”。

与此对应的还有“葵仿鼓壶”与“仿鼓葵壶”的称呼。持此种称谓的原因,认为“葵花纹”式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结合的创新。最为有代表性的是《紫砂壶收藏与学问》提出:“葵仿古壶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型,是将光货中的仿鼓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加以表现,连壶流、壶把都采用六方形”。(见书之52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考察“葵花纹壶”从沈子澈创作到民国时期的流行,以至今天依然深受欢迎的轨迹来看,以为“葵花纹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也就是“光货与筋纹”的结合,是不符合史实的。最为简单的事实是,沈子澈创作“葵花纹壶”,远在邵大亨创作“仿鼓壶”的一百年前。

对于仿制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现在大多称之为“葵仿鼓壶”,或者“葵仿古壶”,大致来自于“仿鼓壶与葵花纹”融合的观念。我以为是历史的误读,它应该是“仿——古葵,壶”,意为“仿制古人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简称之谓“仿古葵壶”。因之,《中国紫砂茗壶珍赏》169页“仿古葵壶”的壶名是正确的。

是“葵仿鼓壶”,还是“仿古葵壶”?我以为是“仿古葵壶”!

极致呼唤着创新

人们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结合,也有其历史原因。

著名紫砂名家潘持平先生对我们讲过“顾景舟大师临摹过邵大亨的掇球壶,但他一辈子没有制作过掇球壶。因为,他认为从邵大亨到程寿珍,把掇球壶做到家了,难以有所突破。”

是啊,清代中后期光货之中的圆形器,如掇球壶、掇只壶、莲子壶、仿鼓壶等,从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程寿珍等,可谓把圆形器做到了“极致”!凡事,有高就有低。极致、成熟,象征着可能走向下坡,也同时呼唤着创新,攀登新的山峰。

清末民初,尤其是民国初期不仅有创新的呼唤,还有创新的环境,那就是紫砂前行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文人转换为工商企业家。他们为紫砂艺人出新品、出精品,创造了空前的宽松环境。

有了创新的呼唤,有了宽松的环境,把“光货与筋纹器”结合的创新之品应运而生,并有不少荣获国际、国内大赛大奖,成为传世名作。1910年江岸卿创作的“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荣得“奏奖”。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大赛也得了奖。1921年范大生教授给冯桂林的“合桃壶”。1926年冯桂林以改进老师的“合桃壶”而一举成名。(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60页)。1937年俞国良创作的“梅花周盘壶”,把光货和五瓣梅花融为一体,荣获“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48页)。1943年顾景舟创作了“菱花线云壶”,现收藏于曹婉芬家。(见曹婉芬著《宜兴紫砂传统手工工艺技法》之35页,并附有顾景舟的鉴定书。)《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也收入顾景舟的这款作品(见62页)。

1939年前,还有一件影响至今的“如意仿鼓壶”。那是顾景舟大师的师父储铭的创作。储铭把“如意纹”和“仿鼓壶”结合,创作了“如意仿鼓壶”,具体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储铭于1939年(一说37年)去世,因此壶只能创作于去世之前。此款为顾景舟所传承,并有所创新,成为当今最受人们喜爱的壶品之一。无独有偶。民国时期高手王熙臣也把“莲子壶”与“葵花筋纹”结合,创作了“葵花莲子壶”。

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也把“仿古葵壶”列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合的壶品了,并称呼起“葵仿鼓”,或“葵仿古”,至今俨然成为“正宗壶名”。

现在是恢复“仿古葵壶”之“正名”的时候了!

仿古葵的创新之举

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融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却有创新的地方。

仿鼓壶由邵大亨设计,得到历史的肯定,但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当数程寿珍把仿鼓壶演绎得更有新的神韵,且他又高产,市场受众多,再加上1915年经上海利永公司组织参展巴拿马国际大赛荣获大奖。仿鼓壶当时可谓以气雄大度风范,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田。

在“光货与筋纹器”混搭出“新器型”的氛围中,“仿古葵壶”也却有新的气象。例如,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的壶嘴、把,是“四方”的,而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变化为“六方”形,和“六瓣葵花纹”相呼应。再如,壶腹制作得明显的圆润、鼓胀,其气韵也似有“仿鼓壶”的大度气雄,似乎更给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缘的感觉。爱屋及乌,喜爱“仿鼓壶”,也喜欢“仿古葵壶”,这也许是民国初期对“仿古葵壶”评价极高和广为流行的动因。 

从现有资料和实物,能查到民国时期“仿古葵壶”的制作名家有四位(以出生年为序):

范大生(1877——1942),作品现收藏于范家壶庄。

李宝珍(1888——1938),照片见《紫砂壶收藏与学问》之52页,并作书的封面;还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252页。

汪宝根 (1890——1954),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69页。

冯桂林(1902——1946),作品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照片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61页。

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上面的两点,而造假者往往忽略这一些。

锦葵秋葵向日葵

“仿古葵壶”之葵花是哪种葵花?

对于名作“风卷葵”之葵花,宜兴有二种观点,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日本收藏家奥玄宝还有第三种观点,他“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我们曾对此三说作过考证,并在宜兴作了实地考察,以为“锦葵花”是正确的。《壶中天地》曾刊登过我们的论证。(文附后)

“仿古葵壶”之葵花,现有著作大致是“向日葵”之说。从仿古葵壶的花瓣形状来看,我们同样认为此“葵花”不是向日葵,而是“锦葵花”。若朋友感兴趣,打开“百度”点击一下“锦葵花”,用其花瓣与“仿古葵壶”壶盖上的花瓣一比,便一目了然。(附锦葵花照片)

杨世明于《金岛山寺》2013715——27

 

 

附:“葵”为何物  世有三说

风卷葵师法于那种植物?世有三说,其中宜兴有两说: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

作家徐风为写作“风卷葵”时,曾到蜀山古老的窑场去采风,并写道:“岁月迢递,沧海桑田,当年那火龙喷吐的窑场背后的一片开阔田地,如今已经挤满了高高低低的民居。但当年这一望无际的阡陌上却种满了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每一棵向日葵看上去都那么俊朗挺拔,远远望去就像大型团体操一样地排山倒海,让人感到那是一片充沛的气场。”此为“向日葵”说。

紫砂文化学者陈茆生先生在审阅《紫砂壶老壶名漫话》时,对我们说:“对壶艺中的葵花,宜兴有两说,一是指‘向日葵’,一是说‘锦葵’。我认为应是‘锦葵’。”长于制作“风卷葵”的女陶艺家姚亚勤,在其作品集里说“此壶以风卷‘锦葵’为师”。此为“锦葵”说。

而在日本又有一说,历史上最早记载“风卷葵”壶的收藏家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风卷葵之“葵” 究竟是何物?我们从网上找到宜兴紫砂理论家时顺华先生写作的《风卷葵传奇》和配发的“杨凤年的风卷葵壶”的照片。从照片看,壶嘴上卷的不是花瓣,而是叶筋很明显的叶子,壶身中间贴塑的也是清晰的叶子,那么不用说壶身上风吹翻卷的是花瓣了。

接着,我们又从网上找到锦葵花、蜀葵花、秋葵花和向日葵的彩色照片。从花瓣、花叶来看,锦葵、蜀葵、秋葵三者很相似,其形象和杨凤年风卷葵壶的花瓣、花叶也很相像。若从传统“葵花壶”壶盖上的花瓣看,更可看出“风卷葵”之“葵”,是师法“锦葵”而创作的。而风卷葵的花瓣、花叶和“向日葵”的相差很大,向日葵花瓣细而长、壶上花瓣恍似圆形;向日葵的叶大而圆,壶上的花叶小而长,尤其是壶把的花干,和向日葵粗大挺拔的枝干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据了解,宜兴一带盛开“锦葵花”。

因之,我们同意风卷葵之葵应为“锦葵花”说。

附,照片说明:

1.        沈子澈“葵花纹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2.        冯桂林“仿古葵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3.        李宝珍“仿古葵壶”,《收藏与学问》一书封面。

4.        范大生“仿古葵壶”照片四张。

5.        顾景舟“菱花线云壶”及其曹婉芬收藏证书。

6.        王熙臣“葵花莲子壶”二张。

7.        锦葵花照片三张。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经典老壶“仿古葵壶”,有不少名字,最具代表性的是“仿古葵壶”与“葵仿鼓壶”,而且后者叫得最多。它的称谓以何名比较准确?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记载的“第一壶”——供春壶是花货的话,那么记载的“第二壶”便是筋纹器——“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有菱花式,后又有“葵花式”-------,葵花式最具名气的要数“沈子澈的葵花纹壶”,至今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壶式之一。

“葵花纹”第一壶

葵花纹壶的第一壶,从现有的史料看,其创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沈子澈。(作品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37页)壶底刻有“崇祯壬午”的铭文,壬午为1642年,1644年明亡。

《珍赏》说:“沈子澈,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1638——1722)人,老家浙江桐乡。‘善制砂壶文具,时人谓与时大彬齐名,款制极古雅浑朴,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价值甚贵。’尤其善制葵花式茗壶,制品典雅浑朴,巧夺天工。且善仿徐友泉、沈君用诸名家传器,世有‘石根泉,蒙顶茶,漱齿鲜,涤尘热”之赞誉。《珍赏》所载沈子澈“葵花纹”壶,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壶品好,市场就好;市场好,临摹者就多。

沈子澈创作的“葵花纹壶”的命运,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时期成为了颇为流行的样式。流行之中,仿制的“葵花纹壶”,也有了不同称谓,如“葵花仿古壶”、“仿古葵花壶”、“仿古葵壶”等,若归纳看,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葵花在前,“葵仿古壶”;一是“仿”在前,“仿古葵壶”。

与此对应的还有“葵仿鼓壶”与“仿鼓葵壶”的称呼。持此种称谓的原因,认为“葵花纹”式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结合的创新。最为有代表性的是《紫砂壶收藏与学问》提出:“葵仿古壶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型,是将光货中的仿鼓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加以表现,连壶流、壶把都采用六方形”。(见书之52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考察“葵花纹壶”从沈子澈创作到民国时期的流行,以至今天依然深受欢迎的轨迹来看,以为“葵花纹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也就是“光货与筋纹”的结合,是不符合史实的。最为简单的事实是,沈子澈创作“葵花纹壶”,远在邵大亨创作“仿鼓壶”的一百年前。

对于仿制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现在大多称之为“葵仿鼓壶”,或者“葵仿古壶”,大致来自于“仿鼓壶与葵花纹”融合的观念。我以为是历史的误读,它应该是“仿——古葵,壶”,意为“仿制古人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简称之谓“仿古葵壶”。因之,《中国紫砂茗壶珍赏》169页“仿古葵壶”的壶名是正确的。

是“葵仿鼓壶”,还是“仿古葵壶”?我以为是“仿古葵壶”!

极致呼唤着创新

人们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结合,也有其历史原因。

著名紫砂名家潘持平先生对我们讲过“顾景舟大师临摹过邵大亨的掇球壶,但他一辈子没有制作过掇球壶。因为,他认为从邵大亨到程寿珍,把掇球壶做到家了,难以有所突破。”

是啊,清代中后期光货之中的圆形器,如掇球壶、掇只壶、莲子壶、仿鼓壶等,从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程寿珍等,可谓把圆形器做到了“极致”!凡事,有高就有低。极致、成熟,象征着可能走向下坡,也同时呼唤着创新,攀登新的山峰。

清末民初,尤其是民国初期不仅有创新的呼唤,还有创新的环境,那就是紫砂前行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文人转换为工商企业家。他们为紫砂艺人出新品、出精品,创造了空前的宽松环境。

有了创新的呼唤,有了宽松的环境,把“光货与筋纹器”结合的创新之品应运而生,并有不少荣获国际、国内大赛大奖,成为传世名作。1910年江岸卿创作的“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荣得“奏奖”。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大赛也得了奖。1921年范大生教授给冯桂林的“合桃壶”。1926年冯桂林以改进老师的“合桃壶”而一举成名。(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60页)。1937年俞国良创作的“梅花周盘壶”,把光货和五瓣梅花融为一体,荣获“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48页)。1943年顾景舟创作了“菱花线云壶”,现收藏于曹婉芬家。(见曹婉芬著《宜兴紫砂传统手工工艺技法》之35页,并附有顾景舟的鉴定书。)《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也收入顾景舟的这款作品(见62页)。

1939年前,还有一件影响至今的“如意仿鼓壶”。那是顾景舟大师的师父储铭的创作。储铭把“如意纹”和“仿鼓壶”结合,创作了“如意仿鼓壶”,具体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储铭于1939年(一说37年)去世,因此壶只能创作于去世之前。此款为顾景舟所传承,并有所创新,成为当今最受人们喜爱的壶品之一。无独有偶。民国时期高手王熙臣也把“莲子壶”与“葵花筋纹”结合,创作了“葵花莲子壶”。

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也把“仿古葵壶”列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合的壶品了,并称呼起“葵仿鼓”,或“葵仿古”,至今俨然成为“正宗壶名”。

现在是恢复“仿古葵壶”之“正名”的时候了!

仿古葵的创新之举

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融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却有创新的地方。

仿鼓壶由邵大亨设计,得到历史的肯定,但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当数程寿珍把仿鼓壶演绎得更有新的神韵,且他又高产,市场受众多,再加上1915年经上海利永公司组织参展巴拿马国际大赛荣获大奖。仿鼓壶当时可谓以气雄大度风范,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田。

在“光货与筋纹器”混搭出“新器型”的氛围中,“仿古葵壶”也却有新的气象。例如,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的壶嘴、把,是“四方”的,而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变化为“六方”形,和“六瓣葵花纹”相呼应。再如,壶腹制作得明显的圆润、鼓胀,其气韵也似有“仿鼓壶”的大度气雄,似乎更给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缘的感觉。爱屋及乌,喜爱“仿鼓壶”,也喜欢“仿古葵壶”,这也许是民国初期对“仿古葵壶”评价极高和广为流行的动因。 

从现有资料和实物,能查到民国时期“仿古葵壶”的制作名家有四位(以出生年为序):

范大生(1877——1942),作品现收藏于范家壶庄。

李宝珍(1888——1938),照片见《紫砂壶收藏与学问》之52页,并作书的封面;还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252页。

汪宝根 (1890——1954),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69页。

冯桂林(1902——1946),作品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照片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61页。

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上面的两点,而造假者往往忽略这一些。

锦葵秋葵向日葵

“仿古葵壶”之葵花是哪种葵花?

对于名作“风卷葵”之葵花,宜兴有二种观点,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日本收藏家奥玄宝还有第三种观点,他“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我们曾对此三说作过考证,并在宜兴作了实地考察,以为“锦葵花”是正确的。《壶中天地》曾刊登过我们的论证。(文附后)

“仿古葵壶”之葵花,现有著作大致是“向日葵”之说。从仿古葵壶的花瓣形状来看,我们同样认为此“葵花”不是向日葵,而是“锦葵花”。若朋友感兴趣,打开“百度”点击一下“锦葵花”,用其花瓣与“仿古葵壶”壶盖上的花瓣一比,便一目了然。(附锦葵花照片)

杨世明于《金岛山寺》2013715——27

 

 

附:“葵”为何物  世有三说

风卷葵师法于那种植物?世有三说,其中宜兴有两说: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

作家徐风为写作“风卷葵”时,曾到蜀山古老的窑场去采风,并写道:“岁月迢递,沧海桑田,当年那火龙喷吐的窑场背后的一片开阔田地,如今已经挤满了高高低低的民居。但当年这一望无际的阡陌上却种满了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每一棵向日葵看上去都那么俊朗挺拔,远远望去就像大型团体操一样地排山倒海,让人感到那是一片充沛的气场。”此为“向日葵”说。

紫砂文化学者陈茆生先生在审阅《紫砂壶老壶名漫话》时,对我们说:“对壶艺中的葵花,宜兴有两说,一是指‘向日葵’,一是说‘锦葵’。我认为应是‘锦葵’。”长于制作“风卷葵”的女陶艺家姚亚勤,在其作品集里说“此壶以风卷‘锦葵’为师”。此为“锦葵”说。

而在日本又有一说,历史上最早记载“风卷葵”壶的收藏家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风卷葵之“葵” 究竟是何物?我们从网上找到宜兴紫砂理论家时顺华先生写作的《风卷葵传奇》和配发的“杨凤年的风卷葵壶”的照片。从照片看,壶嘴上卷的不是花瓣,而是叶筋很明显的叶子,壶身中间贴塑的也是清晰的叶子,那么不用说壶身上风吹翻卷的是花瓣了。

接着,我们又从网上找到锦葵花、蜀葵花、秋葵花和向日葵的彩色照片。从花瓣、花叶来看,锦葵、蜀葵、秋葵三者很相似,其形象和杨凤年风卷葵壶的花瓣、花叶也很相像。若从传统“葵花壶”壶盖上的花瓣看,更可看出“风卷葵”之“葵”,是师法“锦葵”而创作的。而风卷葵的花瓣、花叶和“向日葵”的相差很大,向日葵花瓣细而长、壶上花瓣恍似圆形;向日葵的叶大而圆,壶上的花叶小而长,尤其是壶把的花干,和向日葵粗大挺拔的枝干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据了解,宜兴一带盛开“锦葵花”。

因之,我们同意风卷葵之葵应为“锦葵花”说。

附,照片说明:

1.        沈子澈“葵花纹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2.        冯桂林“仿古葵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3.        李宝珍“仿古葵壶”,《收藏与学问》一书封面。

4.        范大生“仿古葵壶”照片四张。

5.        顾景舟“菱花线云壶”及其曹婉芬收藏证书。

6.        王熙臣“葵花莲子壶”二张。

7.        锦葵花照片三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