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001vl3Axzy6IBMDSk9Sb4&690
药王山北朝造像碑
陕西向称碑刻之渊薮。存今之古代书迹如以载体论,笼统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甲金时代(商至西周)、
碑石时代(秦至唐)和纸素时代(宋代及其以后)。而在整个碑石时代,从秦汉到西晋、前赵、前秦、夏、西魏、北周、隋、唐,皆曾以陕西关中的长安一带为都。千余年间
,陕西作为天下机枢、人文鼎盛之地,留下了大批古代碑刻,其中汉中石门汉魏摩崖、耀县药王山北朝造像、礼泉昭陵初唐碑志、西安碑林汉唐碑版,皆为闻名遐迩的书坛共宝。
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它以自身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性迅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从而对汉代以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一种外来文化反身成为与中国本土儒、道学说鼎足而立的中国古代文化三大支柱之一。
长安自古帝王都,魏晋隋唐是佛教活动最为昌炽的时期。作为帝都长安,自然是佛教流布及与儒、道等诸家思想交融与斗争的最重要地区。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家中的三位主要译经活动是在陕西。标志着佛、儒、道激烈斗争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次以长安为中心而爆发。同时,终南山南麓紧挨着长安的楼观(台)又是道教首屈一指的圣地。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比较安宁的时期,由于皇家对佛家的提倡,在都城平城开凿了鼎鼎大名的云岗石窟。及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又开始开凿龙门石窟。由于受其辐射的昔日名都长安附近缺乏开窟的地质条件,建寺造像和雕凿造像碑的风气便因地制宜地兴盛起来。
从北魏初年起,民间为了宗教信仰,共同造像,盛行一种一族一村的宗教组织,叫作“义邑”。后来逐渐发展,还兼及修建窟院、举行斋会、写字诵经各事。其首脑称邑主、邑长、法义主等,成员称邑子、邑义、邑徒等。僧尼指导称邑师。在少则数人多则几百人的参与建造造像碑的活动中,有以共同信仰而走到一起的,如现存药王山的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姚伯多造像碑》即为全国现存最早的道教造像碑。但更多的是共同生活地域(邑)的人们,忽略了信佛崇道的宗教信仰分歧,无视上层社会经常发生的激烈的“佛道之争”,在祈福致祥的共同愿望下,共同刊刻一碑。
这就是在今天关中中部的咸阳、泾阳、临潼、户县;渭北的耀县、黄陵、宜君、长武、洛川;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北朝(沿及隋唐)造像碑遗存甚多的历史原因。
二
耀县位于陕西关中北部,南据西安76公里。耀县扼关中通向陕北之咽喉,历来为佛教与道教所重。史书记载,这里北魏曾建有万佛寺,隋代曾建有大象阁。现在耀县药王山上有精美之唐代大型摩崖石窟存焉。药王山在县城东1.5公里,海拔812米,山势高峻,古木参天,因唐代大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曾隐居于此而得名。药王山现存北魏至唐造像碑一百余通,
皆为清末以来乡人陆续搜集与附近乡里古寺。1937年6月,陕西省政府曾有将这些造像碑移至西安碑林之议,但因“七七”事变爆发和耀县乡绅的激烈反对,未果。
药王山北朝造像碑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按参加造像者划分,殆可分为四类。即:家属造像、同族同姓的造像、同组异姓的造像、异族异姓的造像。下聊举一二。
北魏《夫蒙文庆造像》即为典型之家属佛教造像,造像于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刻。高97厘米,宽45厘米,厚30厘米。1934年发现于耀县坡头(今楼村乡坡头村),后移存药王山。
系像主夫蒙文庆为追荐亡父道明、亡妹光姬而造。造像四面上方开龛雕刻佛像,下方四面为发愿文及家属题名。从碑铭看像主夫蒙氏、祖母党氏、母雷氏、妻雷氏皆为当时关中西羌姓。
http://s2/mw690/001vl3Axzy6IBMHonlvc1&690
http://s12/mw690/001vl3Axzy6IBMHsx3d5b&690
北魏《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姚伯多造像碑》为著名的家属道教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69年)刻。1912年出于耀县文正书院,后移存药王山。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上部略残。下部刻发愿文1100余字,记述姚伯多兄弟5人及其妻子造太上老君彩绘石像以祈家族吉祥“所愿克成”的事情。姚氏乃羌族大姓。
北魏《邑主隽蒙□娥合邑子三十一人等造像碑》是同族异姓造像碑,特别的是参加造像的全是妇女,为北朝造像中仅见。题名者一半为羌族,一半为汉族,说明北魏黄堡县这一村邑为以羌族为主与少数汉族杂居的地区。
三
北魏书法清乾嘉以来突破尚韵的晋人书法和尚法的唐人书法对书坛千余年的笼罩,以雄强、开张、朴茂、奇肆之风对决于旧有的书法美学规范,开启了书法复兴之路,康有为慨叹:“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一般而言,书家对魏碑之中的碑石、墓志、摩崖重视已久,如若《张猛龙碑》、《贾思伯碑》、《马鸣寺根法师碑》、《张玄墓志》、《刁遵墓志》、《石门铭》、《郑羲下碑》等等。虽则康有为曾称誉《姚伯多造像碑》“拙厚中皆有异态”,于右任将其列为关中古碑三绝之一,但由于耀县北朝造像碑汇集于药王山时间较晚,拓本流传相对较少,除北魏《姚伯多造像碑》,世人对耀县药王山造像碑的书法资料了解不多。
相对于北魏碑石、墓志、摩崖多由高官大德所为,耀县北朝造像碑多为乡野村民自发刊造,由于出资人、书写者、雕刻者地道的民间性,比之同期的碑石、墓志、摩崖书法,更缺少庙堂之气,书写、刊刻的随意性在脑子里装满各种法则的现代人眼中是那样的神情流放、一派天机。稚拙的结字、朴野的斧凿,每使我们感叹于法之外的奇趣。就像吃惯了细粮大餐的人们往往才想起粗粮也有那么多可贵的地方。傅山曾说:“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四更妩媚。始觉后世楷法标致,排列而已。”(上海博物馆藏册页)移观药王山北朝造像碑书法亦无不当。http://s13/mw690/001vl3Axzy6IBMPvSJm4c&690
http://s9/mw690/001vl3Axzy6IBMPDBsQc8&690
北魏吴洪标造像碑
http://s10/mw690/001vl3Axzy6IBMPUEKB99&690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
郭鲁胜造像碑
民国拓
附:药王山造像碑要目
《魏文朗造像碑》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69年)
《刘文朗造像碑》 北魏(449年)
《杨向绍造像碑》 北魏(500年)
《杨缦黑造像碑》北魏(500年)
《张乱国造像碑》北魏(514年)
《郭鲁胜碑》 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
《七十人造像碑》北魏(516---518年)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北魏(516---518年)
《夫蒙文庆造像》 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刻。
《錡双胡造像碑》 北魏(520年)
《錡麻仁造像碑》北魏(521年)
《三县邑子造像碑》北魏正光四年(523),
《仇臣生造像碑》 北魏正光五年(524)
《邑主隽蒙□娥合邑子三十一人等造像碑》北魏
《辛延智造像碑》西魏(548年)
《绛阿鲁佛道造像碑》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
《张和仁造像碑》隋开皇十五年(595)
《刘子达道教造像碑》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
《刘洛仁造像碑》 唐总章元年(668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