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蓑依
蓑依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26
  • 关注人气:24,9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奔”咏叹调

(2011-05-29 10:21:29)
标签:

郑钧

中国

私奔

《史记》

咏叹调

校园

分类: 私密随感

                                 “私奔”咏叹调

                                            文∕蓑依

现代的私奔,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行为。据《史记》记载,中国妇女私奔的第一人便是私奔司马相如、才貌双全的卓文君。封建社会的私奔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所以私奔在当时有着“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伟大开创意义,我们会为这种爱情而感动。然而,最近的著名投资人王功权引发的“高调私奔”事件却引来了无数争论,私奔是一种私人的事情,外人不便评价。但是当“私奔”成为一种群体导向的时候,便值得深思了。故笔者选取了中国音乐人的一些咏唱“私奔“的一些作品进行解读,看到底现代中国人的私奔意义何在?

【弦子】——“我们的爱多完美无瑕”
在弦子的《私奔》中,“私奔”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保持爱的纯粹性,哪怕给爱虚构一个完美的说法,依旧要爱得完美无瑕。这完全是毫无理性、矫情的口号,无法打动人心,干瘪的呼喊——“挥霍是青春的代价,我就要他”,即便表面上还要宣称是为了“自由的灵魂”,但听过这首歌的人都会为它的苍白和标语式的情感而失望。这几乎代表了所有为爱而私奔类型歌曲的态度。
【韩寒】——“世俗不变的,我们逃避着”
韩寒的《私奔》有着足够的理智与清醒,是他对爱情自传式的抒发。面对世俗不变的道德、伦理或是制度观念,我们无从改变,只好逃避,把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揭示出来。人间美好的是片刻,厮守又能如何?私奔是有保质期的,一旦成为了一生的状态,便没有了美好。韩寒是懂得这些的,他的这首歌是对自己的劝慰和梳理。
【郑钧】——“我将自己一年年流放”
郑钧的《私奔》更侧重的是对都市欲望的一种排斥之感。把青春献给了欲望的都市,到头来才发现自己真正理想的却是奔向最遥远的城镇,在熟悉的异乡,把自己流放。这种私奔,更高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私奔,即便要带着“最心爱的姑娘”,其实,真正带着的应该是艺术,应该是追求。在一个没有喧嚣的地方,和艺术私奔,做一个幸福的人。
【周慧敏】——“世界欠我一个停顿”
周慧敏的这首《私奔》轻松、明快,但却在更好的层次上诠释了私奔的价值,是属于个人化的“小私奔”。工作、生活太过匆忙,只想让自己慢下来,不想见的人不见,不愿接的电话不接,给自己放个不会有突然而至的工作的假期。这里的私奔更多的是一种休息,对自己快节奏的反思。她和郑钧相比,结果还是要回到现实,回到快节奏,而郑钧大有一去不复返之感。
【黎姿】——“偷偷私奔太放任”
黎姿似乎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这首歌里有着人间烟火的反思。爸爸妈妈总不冷静、弟弟妹妹没有共鸣,家庭幸福感的缺失是大多数人想要私奔的理由,但她马上又意识到只有家才能给自己照亮前方的路,私奔太放任,还是要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和其他歌颂私奔不同,黎姿却选择了私奔的对立面来反私奔。
【陈升】——“我喜欢私奔和我自己”
陈升地这首歌在反传统,把自我分解,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是他一直表达的。把自己藏在一个没人在乎的角落,做些让自己都感到惊诧的事情,这似乎是对童年的追忆,那种无忧无虑、异想天开时光的追忆。私奔,和自已,一听,便觉得有了释放的感觉。仿佛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快感。
所以,在现代社会里,私奔早已超越了爱情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指向,对世俗、对艺术、甚至对自身的一种反思。私奔的华而不实有了更多精神建构的意义。
【专栏文,纸媒使用请与作者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