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蓑依校园 |
分类: 私密随感 |
大学让心情成为一种传说,一首弹词,或是一首朦胧诗,经不起琢磨,就异彩流芳。
注定这是一篇要经历逝去与新生的博文。在23点下笔,在凌晨收笔,溢满指尖的感情泛滥的让我恐惧和不安。
端午节,两个我最亲密的姐妹来看我。高中毕业之后,很少联系。偶尔收到她们的信息,我也是极少回复。我知道她们懂我。当我在端午节的前晚才打电话询问关于她们来的事情时,她们在电话里心花怒放而又呕哑嘲哳地对我说:我们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你就直接等我们吧。而我却知道,她们在距离我很远的城市,从未来过我所在的古城一次,她们也是刚刚进入大学,第一次独自去另外一个城市。我也知道,她们希望我欢天喜地的做好完美的准备等待她们,给她们拥抱。我又知道她们心底会有小小的抱怨,近一年来几乎从未联系过她们。但是当我见到她们的刹那,我知道我所有“知道的”都是一种乖戾的臆想。她们依旧在有我的世界里放肆的挑三拣四,而不顾及我也本不是这个小城的主人。她们依旧要住在我所生活的房间,一个床,睡三个人。她们依旧不吃鸡蛋然后一点点的夹进我的餐盘。她们依旧要在仅有的三天时间里要和我一起冲澡,然后穿我现在的衣服。她们依旧肆无忌惮地看我的手机短信,编造着“我想你”的谎言。
于是,我知道了,一切都未曾改变;于是,我不再害怕此去经年的感伤;于是,我抬头低眉间还是丰盈的充溢着爱的甘甜。她们一直在心里尊重着我的怪癖,容忍着我的倔强,在年少轻狂的年代愿意在我之外为我取暖,任是我无情或是冷落。于是,我想告诉所有人:有过的就会一直存在,时间在这里毫无力量。
转眼就大二了,要分专业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彼此要在一个新的班级里出现。于是,在前天晚上班里的“散伙晚会”上,我们真正的聚在了一起,也就真正的开始了别离。原来还不曾见过很多人,原来还不知道很多同学的名字,原来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一首歌或是一段舞中融洽和亲近。我们几个出的节目是李宇春的《和你一样》,和你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我只记得当时我在台上演唱时眼中饱含泪花,无法看清台下的他们,也只知道一个我不知道名字的男生走过来给我们拍照,而整台晚会只有我们享受到这种近距离的待遇,我想,这就是感动和分享吧。我记得自己看着同班同学还尚显陌生的脸庞不停地发呆,想找寻我记忆里关于他们的故事,只是徒劳,他们甚至于没有影像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想想,这又有什么?
第二天,不认识的同学开始打招呼,然后微笑。谢谢记得。于是,我知道了,什么都不是障碍,只要曾经在一起过,哪怕只是在一个教室听过一节课,心情在,我们都在。
今晚,去看了我们系举办的名为“夏天,等我回来”的毕业晚会。我坐在二楼,以一种俯视的姿态看着台上的一切,我知道俯视的其实是一种心情。我仔细地感受着晚会的节奏,泪水就这样时而间断但没有干枯地流了三个小时,感谢镁光灯给予我的掩饰。我当时恨死了我为什么是中文系的学生,因为太伤感,太煽情,不,不是,是将感情那样酣畅淋漓的直露。我身后的女生一直在尖叫,我知道她是大四的,也只有她们有这种疯狂的想要记住一切的冲动;身旁的一位很儒雅的男生,掏出手机,小心翼翼地拍着照,我也看到了在他低头时泪水在手机屏幕上留下的痕迹。也永远记得了那个唱《突然好想》的男生就那样在台上哽咽,然后近乎撕扯的对自己的感情做出一种承诺。也就在今晚,见到了传说中的文学院“四大才子”,而幸运的是我手中的入场票就是他们其中之一的。他们真的不错,各自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晚会结束后,有人问我对于这台晚会的评价,我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何来评价?有需要什么评价?一句“我们毕业了”足矣。在这个属于泪水的时刻,我知道他们所传递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就像我们院长说的“曲园就是你们的家,兄弟姐妹在这里等着你们的消息,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朴实而优雅的曲园,会一直在,在记忆里,也在未来的征途中。一直拒绝和害怕长大,但当看到台上的他们,不禁想说:成熟,真美!
所有的忧伤都带有青春的色彩,我们的明天就在这点滴的爱的积累中越走越踏实,不要怕,很多人都在,而且会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