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流言止于智者(读书卡片)
(2024-07-18 15:07:25)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流言止于智者(读书卡片)作者:于佩常
什么是流言?
《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污蔑或挑拨的话。俗称“闲扯淡”、“嚼舌根”。
流言的特点:一是无确切的根据和来源,多为传来传去,可不胫而走、无翼而飞。二是多无明确的目的,随耳听来,信口说去。三是亦有不怀好意散布的污蔑、中伤的话。四是无法当面去说,躲在背后且难见天日,不登大雅之堂,无法在正式或公开场合流传。
流言
也可分为两类,即无目的的瞎传,有目的的造谣。
这些特点并不影响流言的快速传播和巨大能量。最早用“飞短流长”形容流言蜚语的是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短流长,天下闻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妾来为须秘密,造言生事者,飞短流长,所不堪受。”
且给传播流言者画个像:闲暇无事,三五成群,“意识流”派,随意乱说;或交头接耳、似情真意切,或津津乐道、能绘声绘色,或慷慨激昂、像煞有介事;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不计后果地添油加醋,不分场合地拨弄是非,不惜代价地人身攻击,种种丑态,不一而足。
流言有什么危害?
一是失德,这是可惜的。孔子《论语·阳货》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二是混淆是非,这是可怕的。传者随意,听者难辨。
三是伤风败俗,这是讨厌的。《吕氏春秋·离谓》说:“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毁誉成党,众口熏天,贤不肖不分。”
四是害人害己,这是可恨的。有成语说,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古今有多少人被流言这种“软刀子”所杀。同时,冷眼人看你背后议论时,会认为你素质差水平低。何况凡乐于背后说人者,必在背后被人说。
家庭亲友之中流言一起,久必生分,搞出亲疏远近;同志朋友之间相互传话,迟早真相大白,闹出不该有的矛盾;社会上流言多了,必至人心涣散,甚至弄出乱子。
可见,流言全是负能量,有百害而无一利。
乐于传播流言的,大至有三种:一是无聊且乐于无事生非者,以此打发时间很方便,也无需什么道具。用个歇后语叫“喝酱油耍酒疯——咸(闲)的。”二是无知且愚且蠢者,不以为低俗,反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其实是“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三是居心叵测的阴险狠毒者,恶语中伤他人又不留痕迹。久而久之,人们就知道他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妖为鬼蜮必成灾”。
三国时期的廖立,年未三十,任长沙太守,人称“荆楚奇才”。诸葛亮亦赞其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成名之后,廖立过于自负,“常怀怏怏”,背后议论,訾毁众臣,最后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荀子·大略》说:“流言止于智者。”
《论语·述而》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所有“智者”“君子”应当勇敢地站出来,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给流言以市场,还社会以风清气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