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藏古寺》看审题
(2008-10-13 09:19:05)
标签:
作文教与学教育 |
分类: 努力教书不当“匠” |
从《深山藏古寺》看审题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张贤平
传说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为题,命人作画。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深山古寺全景图;另一画家只画了一片林梢上露出古寺一角;第三位画家则干脆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泉边汲水,一条山路曲曲弯弯,隐没在深山背后,并不见古寺的踪影。最后,第三位画家的画受到一致的好评。在泉边汲水的是老和尚,令人想见寺之老;弯弯曲曲的山路隐没在山背后,说明路的那头是古寺;不见古寺踪影,紧扣一“藏”字,藏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全画无一处不紧扣画题。第二位画家的画,虽也扣到“藏”字,但“藏”得不严,说它是“林梢露古寺”似更恰当些;第一位画家画的画,有深山,有古寺,但表现不了一个”藏”字,三幅画的高下,并不在画技,而在于对画题的审察、理解和体现。
作画如此,作文也是如此。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认真审题,不紧扣文题写作,文不对题,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旁逸斜出”,这样的作文就不是好文章。
那么该如何审题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两种常见的作文命题方法。
一、单给题目。这是我国考试长期采用的传统形式。只给一个文题,至多再附有几点写作要求(例如字数规定、标点入格等)。其优点是给作者以较大的自由:只要符合题意,文体、材料、中心、结构都可以由作者选择,它最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才能。其致命弱点是文题易被猜中,因此,78年以后,只在82年和88年用了两次,其余年份,都是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有人说,近几年采用的是“话题作文”。其实,“话题作文”是一种自由度更大的材料作文)。
二、材料作文。这类题目,结构大致分三部分:一是材料,二是写作要求,三是注意事项。材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表,也可以是图画。这类题目的显著优点是限制性相对较大,避免了压题、猜题之弊,但增大限制性也带来某些弊病,所以后来又改作话题作文,增加了写作的自由度。
对这两类作文,分别该如何审题呢?
关于单给题目作文的审题
单给题目作文的审题,其基本要求有四条,就是:明体裁,明角度,明范围,明主题。具体方法:
第一、从理解词义入手,辨明题目的含义。
例如《琐忆》并不等于往事的回忆,要将“琐”字理解清楚,它是琐碎,琐屑的意思。一个“琐”字,限制了取材的范围:并非要求写正经的大事,而是回忆几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显然,命题者是要求运用小中见大的方法来表现主题。
有的题目含有较为生僻的词,或与通常使用的词语易于混淆的词,则更应正确理解词义,把握分寸,如《莫让韶华付水流》,其中“韶华”是个十分关键的词。韶华,即韶光,指的是美好的青年时代。可见,命题者要求议论的是珍惜青春年华,与一般的惜时是有区别的。
有的题目含有典故,审题时必须搞清典故的来龙去脉,才能弄清题意。如《“燕雀”与“鸿鹄”》,审题时就要首先想到《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这样题意便昭然了:“燕雀”比喻目光短浅的平庸者,“鸿鹄”则比喻志向远大有抱负的人。
第二、从语法分析入手,辨清题目的结构。
作文命题,可以是主谓结构,可以是偏正结构,也可以是动宾结构。这类题目的审题,第一步,要找出题目的主干(主谓语或中心词。)找出主干,一般可以确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体裁。第二步,找出附加成分,据以确定文章的重点或选材范围。
例如,《早恋——一道难做的作文题》,主干是“早恋是……作文题”,“作文题”是比喻说法,指需要研究思考回答的问题。它规定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议论的是早恋的问题;“难做的”是定语,它是文章论述的重点,紧扣一个“难”字,论述才能深入。《我梦见了骆驼祥子》也是主谓结构。让“我”与骆驼祥子在梦里相见。实际上是要求将两个时代的生活做比较。这是文章要写的内容;而梦“字”,则提醒作者,两者的联系是朦胧的,跳跃的。《说“包装”》,“说”限定了体裁;“包装”指明议论的对像,即写作的范围。《“狠心”的外婆》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外婆”,是文章描述的对像;带引号的“狠心”,则是文章表现的重点,要求写出外婆色厉心慈的性格特点。《游殇》也是偏正结构,“殇”是写作的基本内容,“游”则限制取材的范围,是要写出游的夭折。经过这样的细心分析,我们才能辨清题意。
在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时,有时需要对题目暗含的某些省略部分补足,题意才比较明朗。如《试卷发下以后》《比赛结束以后》都只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环境。具体的写作内容,可由作者补足。例如,前者可补“同学的反映”,也可补“老师的神情”;后者可补“运动员的”心情,也可补“观众的心情”。补足省略的成分,写作内容就清楚了。
第三、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分析题目的寓意。
有些题目,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明某种意义。审题时就要揣摩所比喻、象征的是什么,据此确定写作的内容。以《路》为例,如果只从字面理解,去写一条具体的路,那就不免失之肤浅,其实这里的“路”是一个暗喻,指的是前进的路,建设的路,成长的路,探索的路……有了这样的理解,文章才能写出深的意义来。
第四、联系现实生活,深入领会命题的意图。
作文,总是要为现实生活服务;作文的命题,一般也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审题时,联系现实生活来思索,才能较准确地领会命题意图。例如87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如果不想到当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而语文开考的7月7日,正是抗战纪念日,那么,就很难写出切题的文章来;能够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就能从五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引出若干经验教训来:落后就要挨打,正义战争必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等等。
关于供料作文的审题
前面说到,供料作文的题目结构有三部分:材料、写作要求、注意事项。供料作文的审题,也要从这三方面去考虑。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道作文题
放学了,他和她走在一起
走在一起
便成了一道作文题
同学先做
老师后做
家长最后做
世上
多了三篇作文
人间少了一分美丽
你经历过、看到过、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你对此有何感触?请以此现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其中,诗《一道作文题》是提供的材料,“你经历过……写一篇文章”是写作要求。以下则是补充的注意事项。
对于材料,一定要读懂。这首诗中,“作文题” 怎样理解?同学、老师、家长做的是怎样的“作文”?为什么“多了三篇作文,人间少了一分美丽”?从字句入手,弄懂诗的主旨,才能据此叙事、议论、抒感。
对于写作要求,一定要全面把握。本题的写作要求中,前两问是写作提示,末一句才是写作要求,要求有两点:一、写作内容是“以此现象为话题”(什么现象?从材料看,可以是男女同学交往的现象,也可以是所谓“早恋”的现象;)。二、文题自拟。
对于注意事项,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本题注意事项有三: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是对写作要求的补充说明。后两点则是书写和字数的规定要求。在考试作文判分时,对于错别字、书写潦草、标点不规范的现象,都要作扣分处理,字数不足(或超过字数限制)也要酌情扣分。切不可掉以轻心。
审题,特别是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审察时要到咬文嚼字的地步。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在提供材料之后,关于写作要求有这样的文字: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到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人都会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做出选择呢?又应该怎样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例文]
陈
高晨芝:说 “包装”
于婷:我梦见了骆驼祥子
张蕾:游殇
葛篱菊:狠心的外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