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兰,一个阳台上的美丽错误
(2011-05-10 16:59:00)
标签:
咏兰文化 |
分类: 长安散文 |
咏兰,一个阳台上的美丽错误
我常常是闲来无事,便来到阳台上。往藤椅上一坐,点着一根烟,观赏着窗台上的花花草草。透过丝丝飘逸的烟雾,一个花盆上的诗句,便映入眼帘:
三月玉街寒春兰,锦雨丝丝不肯干。
飘得卖花声到了,一种清芬胜麝檀。
----清-陈维嵩《春兰》
我诵读着,咀嚼着,品味着,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了:
三月里,春雨潇潇,方石也许是卵石铺砌的街面上,洁净如洗,纤尘不染。街道两旁,一丛丛春兰,蓬蓬勃勃,绿意盎然。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扬扬洒洒的春雨,飘飞到什么时侯才会停下来,使得湿润的街面干爽呢?大概要到这么一天:街道上随风飘来了卖花人的吆喝声,卖花喽,春兰……随着卖花人的叫卖声,飘来的还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这种芬芳,清清爽爽,似有似无,透过口鼻,浸人肺腑,远远地胜过了哪麝香和檀香的浓烈。
品味到得意时,就起身召呼妻子前来,把我的感受分享于她。
你看,“三月玉街寒春兰”。这个“玉”字、“寒”字用得多好啊。这“三月”之所以“寒”,这“街”道之所以呈现出“玉”色来,都是因为下一句的“锦雨丝丝”所致。反过来也可以说,也正是因为“锦雨丝丝不肯干”,才有了这“玉街”,这春“寒”。这一句和第二句,营造再现了春兰生长的环境。
再看“锦雨丝丝不肯干”。一个“锦”字,饱含了诗人对春雨的浓浓的喜爱赞美之情。“丝丝”用得好啊,“丝丝”,正是人们常说的“牛毛细雨”,如果不是“锦雨丝丝”,下一句的“飘”字就没有着落了。正是因为“锦雨丝丝”,才“飘”到人们的脸上,身上。潇潇春雨,本来是自然现象,诗人却用了拟人的手法:“锦雨丝丝不肯干”。这丝丝春雨什么时侯才会停歇下来,使湿漉漉的“玉街”清净干爽呢?
这春雨,最懂人们的心意,“飘得卖花声到了”,就会停歇下来,天就放晴了。因为春雨知道,花农,要采摘花儿,去沿街叫卖,人们要欣赏春兰的“芬芳”,春兰的这“一种芬芳胜麝檀”哪!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或七绝。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在花盆的其它三面,还有,苏轼的《梅花》(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王安石的《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直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咏菊》(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雨三峰。蜜房岁晚知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都是七言,合起来正是四君子。
直到今天,我上网一查,才知道,因为我的孤陋寡闻,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我没有告诉妻子,我所欣赏的所谓陈维嵩的七言诗,其实是改编于清人陈维崧的一首词的上阙:
南乡子 咏春兰
三月玉街寒。锦雨丝丝不肯乾。飘得卖花声到了,春兰。一种清芬胜麝檀。对此忆家山。手折红苕不忍看。还记那年寒食夜,幽欢。人在花香鬓影间。
改编者,也许正是那位烧制花盆的匠人师傅。假若如此,哪位师傅肚子里的墨水还真不少呢。也许是,他很喜爱这首咏春兰词,因为小小的花盆上地方有限,容纳不了整首词,只好忍痛割爱了吧。也许是,他因为词的下阙多了些“忆家山”的惆怅,与其他三首的意境不相吻合就改了吧。他改得多好啊:原词的上阙没有添减一个字,仅仅是把第四句的“春兰”两个字,提前到了第一句“三月玉街寒”之后。把原词题目《咏春兰》的“咏”字去掉,于是,一首七言绝句《春兰》就诞生了。
就这样,这首《春兰》以那个花盆为载体,来到了我家的阳台上,来到了千家万户的阳台上。
我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匠人师傅“误导”了我,使我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2011.5.9于长安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