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马活力有机农耕——病虫害绿色防治的内涵及发展

(2013-06-09 14:52:54)
分类: 巴马农耕

病虫害绿色防治的内涵及发展

 

绿色防治,是对环境和作物无任何副作用且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突出体现安全、有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病虫害绿色防治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从源头解决蔬菜水果的污染问题,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从2O世纪4O年代开始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来,人类对病害虫的治理就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由于化学农药具有高效、快速、经济、简便等特点而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对保证食物的有效供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其广泛及不科学的使用,其对环境、人体的负作用已凸现出来,国内的蔬菜水果因农药残留而不能出口,事实说明,只注重病虫害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防治对资源、环境和消费者安全的影响。既强调对病虫作为蔬菜果树的一类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必须有效,又要保证防治措施的安全性及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开发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保护生态环境,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也是各国农业所追求的热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日、意、荷兰、新西兰等在设施条件较高的情况下,开始重视“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严格限制有毒化学农药的使用,密切关注病虫防治对蔬菜安全性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质优的蔬菜水果。

 

20世纪末,已向生产有机食品的方向发展。所谓有机食品,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纯天然优质的环保健康食品,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高很多倍。美国、日本都制定了发展有机食品的计划。我国的绿色食品蔬菜研究起步虽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将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及安全型发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重视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更加注意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安全性,绿色食品是满足人们追求天然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符合国际消费大潮流,是顺应WTO、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今后蔬菜水果产品市场竞争的焦点,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是从源头解决蔬菜水果的污染问题,是防治技术发展的崭新阶段和必然趋势,与传统的防治技术相比更强调与自然界的协调、不形成污染源,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提高生活质量。

 

2.依科曼绿色防治与常规化学防治的比较

 

依科曼病虫害绿色防治

化学农药防治

农产品品质

产品可彻底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对人体健康,品质高。

产品具有农药残留;

对人体不健康,品质低。

防治效果

产品丰富多样,与生态防治相结合,对环境无影响;

可解决化学农药难解决的问题,并且持效期长。

防治持效期短,通过多次施药可控制大部分病虫害;

破坏环境,影响人类健康。

经济因素

产品购买成本较高,比化学防治产品高20%-50%;

但使用方便,并且无农药残留的农产品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2-5倍,农民收益高。

农药购买成本低;

但使用费工费时,并且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投入与收益比较低;

若考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使用成本很高。

农户接受程度

需要一定的接受程度,高端农产品生产者易于接受。

低端农产品生产者易于接受。

发展方向

绿色防治将逐步取代化学防治,成为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式。

由于农药残留、危害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将逐步退出市场。


 
食诱剂
    瓜实蝇诱剂
    橘小实蝇诱剂
    柑橘大实蝇诱剂
性诱剂
    梨小食心虫诱芯
    苹果蠹蛾诱芯
    杨梅果蝇诱饵
    性信息素诱芯
    交配干扰器
捕食性天敌
    益科螨
寄生性天敌
    管氏肿腿蜂
    丽蚜小蜂
    棉长管蚜蚜茧蜂
    甘蓝夜蛾赤眼蜂
    浆角蚜小蜂
    科曼尼蚜茧蜂
    番茄潜蝇离颚茧蜂+潜蝇姬小蜂
微生物农药
    淡紫拟青霉杀线剂
    哈茨木霉菌
植物源农药
    线虫缓释熏蒸剂
物理防治
    环保粘虫胶
    粘虫蓝板
    粘虫黄板
其他
    茶小绿叶蝉诱芯
    柑橘氨基酸叶面肥
    斑潜蝇诱芯
    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
    熊蜂授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