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中一个家长的心路历程
(2013-12-22 13:25: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长感言 |
孩子成长中一个家长的心路历程
张俊杰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是益方教育学堂的一名学生家长,又是益方教育学堂的一名教师,下面我把这几年来的体会分六个方面讲向大家做一下汇报,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
二、对于教育的选择
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以后,我发现这很难,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我们身边的教育大致分为三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先说家庭教育,我们父母道德水平怎样?我们本身身心健康吗?我们快乐的服务社会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面。那孩子怎么办?
再说社会教育,打开媒体,大家应该知道里面都是什么,走出家门,买个早点很多夹个的,过个路口,很多闯红灯的,我不知道我们的社会会带给孩子什么?
学校教育,我有发言权,我们的教育最成功的是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到了3.8节教孩子给妈妈做贺卡,那是爱的教育。孩子一旦上了小学,只要求成绩。有几个老师真正关心孩子快乐不快乐,这种冷漠就直接传递给了孩子。我教过几年葫芦丝,有几个孩子是在本区好学校好班里的前三名,我问过他们上学快乐吗?他们都不回答,问几次才勉强说:“如果没有作业还行”。可以肯定的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爱,只重知识不重道德,即使教一点道德也抓不到根,根本没用。如果道德教育跟不上,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现在学校教育的主体老师们好像更关心学生的成绩、等,没有把孩子们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当然这也不全是老师的责任,因为大家普遍都是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
我不知道我能期待什么?
学校教育我从心里感觉更像是职业教育,只是教给孩子知识,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将来被用到什么地方,学校并不关心,那么我们造就出来的是什么?没有良好的道德做基础,孩子的一生怎么快乐、幸福,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其实是教育出了问题。所以我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关心的是孩子的道德成长、心里成长。
综上观点我对教育做了三点选择:
1、
2、
3、
三、教育的歧途
1、过于严格,缺少理解
我们的爱太自我了,我们常用:“对你严是为了你好”来给自己近乎苛刻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找借口,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这种爱的方式不同程度的伤害了孩子,让孩子得不到尊重,所以现在的孩子,不会尊重人。我们强调形式,自己又做不到,孩子看在眼里,形成两面派,而我们又批评孩子两面派,我觉得孩子比我们做的好:出于对我们的尊重没有质问我们。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刚吗?别人这样对我们我们能承受吗?由于我们不懂爱,我们固执的认为和孩子太近了不好管,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是当我们接近孩子时却发现孩子也跟我们有了距离。孩子在缺乏尊重、理解、包容、认可的环境中所呈现的是消极、冷淡、抱怨、不配合。
当我因为怕溺爱到孩子而跟孩子保持一定距离、我孩子的母亲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作业、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时,我的孩子呈现出了消极、冷淡、抱怨、不配合的状态,还有了一点代沟的迹象。我的爱人真的没有意识到,她用爱伤到了孩子。而我是亲自在我和孩子之间挖了一条沟。如果不是有人提醒,我们是暂时意识不到的,还自认为自己真的爱孩子,自己的方式很对、很好。
我们是因为见到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黄老师的时候,黄老师一见面就说:你家孩子缺少爱,我猛然惊醒,让我一下想起孩子上幼儿园的情景,那时候我的孩子没有作业的压力,整天快乐、自信、天天就是幸福。他的幸福甚至能感染身边的人。可一上小学孩子被作业、考试、等压的喘不过气来,而我们又和他保持距离,孩子真的严重缺少爱,而爱是生命的源动力,没有动力让孩子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有时甚至表现出逆反。孩子所表现出的是往下随的感觉。这时才明白有的孩子为什么早恋,叛逆,胡作非为。孩子在家庭得不到爱就会向外找寻,这种孩子所表现出的是索取,而有爱家庭出来的孩子因为不缺爱所表现出的是给与。所以孩子早恋,叛逆,胡作非为等的原因,是孩子有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别的不起主导作用。听到黄老师的说法我心理一亮,孩子的要熬出头了,我的心一下子暖了。
我和爱人接受了黄老师的建议后回家对孩子多给爱,当天晚上就都依着她,记得其中之一是我和孩子吃瓜子,吃完后我说:你把包装扔了,孩子却说:我才不去。我的心咯噔一下,心想,蹬鼻子上脸了,是不是溺爱了,但还是忍了下来没有发作,看看是哪的原因。其实那时我们又走入了另一个歧途,只不过这个歧途只有一晚上。
2、过于溺爱,缺少管理
过于溺爱孩子,孩子会任性,自私过于脆弱,目中无人,不懂长幼,自制力差,学习不会好的。
四、教育的起点
当天晚上黄老师qq发来消息,问和孩子怎么样,我说可能不行,太爱她了,让她把我们俩吃完的瓜子袋扔掉他都不去,蹬鼻子上脸了。黄老师说:爱和严要并举的。这时我突然想到了网上说美国对中国的方式:胡萝卜加大棒。一下子豁然开朗。第二天一个合适的时机我正式对孩子说:爸爸特别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好孩子,从孩子的眼神中我知道孩子听懂了,从哪以后孩子真的很听话。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和孩子保持距离,真正的全身心打开,他错了我告诉她,改不了慢慢来,用爱来包容她理解他,尊重她的选择,无条件的爱她。一星期过后,我都发现孩子漂亮了,五官厚重了,凸显出高贵的气质,感觉是向上的,这时给我一个感觉,她不会被花花世界所迷惑的,因为她当时的气质,是在浮华之上的,这时我才知道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人一旦尝到了真爱的滋味,是不会被浮华收买的。
这时我明白了教育的起点是“爱”,从爱辐射出严格和关怀,这两个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我们的严里有爱,有原则有包容。我们的爱里有严,这种爱不泛滥。严和爱不能偏重,要对等。我们的爱要真诚,无条件。在爱中放松,在放松中爱。缺少爱的严叫苛刻,会伤到孩子,缺少严的爱叫溺爱,,会毁掉孩子。没有爱的教育就没有灵魂。孩子尝不到真爱的滋味,就会堕落到物欲中去追求低级的快乐,这是孩子堕落的真正原因。
五、教育的核心
上面我们探讨了教育的起点是爱,那么我们以爱为起点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么实践、重点在哪,我们作为家长都得研究,日后,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看看我们走过的歧路会发现:出于家长自我观点的爱会伤人的、出于家长自我观点的严会分裂人,那么爱里却少了什么?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理解和包容,所以爱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这就是为什么儒家提倡孝道的原因,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篇子游问孝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养父母是养,养犬马也是养,那么区别在哪,“敬”敬就是尊重。
我们老师和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把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爱传递给孩子。因为这种爱是一切的原动力,孩子尝过真爱的滋味才能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有了崇高的理想,才能以真爱为原动力大步前行。这时孩子是不用我们督促的,他们会像加满油的高性能汽车一样一往无前。这就是“孝”的力量。由此总结出,孝是教育的核心,孝就是建立在尊敬基础上的爱,这种爱里有理解、包容、宽容、体贴、等一系列美好的东西。是人生成长的各种养分。他的另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是“真爱”。
六、教育的三个阶段
当孩子从父母老师那里感受到了这种尊重的爱(1-6岁),再反用到孝顺父母时,是对爱的初期实践(3-18岁),是“始于事亲”。当孩子渐渐长大,这种尊重的爱也逐渐稳固,然后服务于社会就会成就忠君爱国的好品质,而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是“忠于事君”。用一生成就自己这种德行,在奉贤中体会幸福快乐,就是孔子说的“仁” 是“终于立身”。然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这才是完整的“孝”。这是真正的“孝”道。这就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尝到了真爱的滋味、懂得了事亲,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这时再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将来无疑是服务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在《弟子规》一开篇就把学习文化知识放道德学习之后、而论语中则是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到家庭的真正原因。
我想,家庭作为国家社会的基本单位,如果都能传承孝道、相互敬爱,和谐幸福,那么我们的人民也能相互敬爱,和谐幸福。那时我们的国家真的是幸福的国度,这种爱和幸福所形成的凝聚力将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我的中国梦就是:“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让真正的、完整的“孝”道,从益方教育学堂散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