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诺奖诺贝尔奖堂侄自尊钱学森中国 |
分类: 杂谈 |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大会日益临近,获奖者将陆续揭晓。有望折桂者是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关心的焦点。作为中国人,当然最最关心的是否有中国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最近,许多媒体报道:预测将上榜的21名科学家中,包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他凭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能量应用在实验中,有望夺化学诺奖。
这则报道转弯抹角,晃眼一看,我以为终于有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了,差点高兴起来。孤陋寡闻的我,仔细一想才发现上了老当——人家钱永健有望获诺奖,为何要扯上钱学森?令人莫名其妙。仔细琢磨,发现其中的奥妙来——钱永健是华裔,美国科学家,是钱老的晚辈,算家族里的人。但他的国籍是美国,也就是说钱永健是美国人。把他与钱学森的关系一扯,虽然他美国科学家,但也算是有血缘关系,他争荣誉,我们涨面子。
你瞧瞧,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和逻辑?诺奖虽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中国科学界的痛,怎么可以做出这种荒唐的宣传来?
诺贝尔化学奖今天已揭晓——钱永健榜上有名,那么,因为他是钱学森的堂侄——有咱中国人的血液——也算是咱们的亲戚,他获奖就等于钱学森家人获奖——相当于中国获奖——至少是咱中国的光荣,这样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这样我们就找到自尊,别人就认为我们强大啦?丢脸啊!
想当年,我的愿望是考上北大,但我屡屡败北。家里有人上北大,假如我成天逢人就讲我家里某某是北大的。恐怕我不但找不回面子和自尊,别人还会把我当成新社会的“祥林嫂”。多可悲!
当然,由此可见,中国人恋诺情节,盼诺心切。也由此可见咱中国人的虚荣心和劣根性——自己的科学家无缘问鼎诺奖,为了沾点光,聊以自慰,居然低三下四攀远亲了——与《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没有差别。我在想,钱学森可能也有些没有出息或穷亲戚吧,咱是否也报道报道。会吗?当然不可能。这不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那么简单。
古时候为官之道:“上正品,下正行”,这是为官者与一般黎明百姓的区分。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如今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如此这般,为了一个诺奖居然闹这种笑话,我们的尊严和威仪往哪搁?
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啊。非得要套近乎、攀亲戚让人瞧小?咱眼下不行就好好反省嘛,找找原因,找找差距,究竟离诺奖的距离,然后,就学习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科学界也可以效仿效仿,把每年的12月10日定为一个什么日——诸如知耻日或伤心日之类的都行嘛。我想神七问天成功,中国拿个什么诺奖难道还有登天那么难?
说实话,我们的确要反省,按理说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咱中国人的智力和智慧,已经具备问鼎诺奖实力,可为何就是不得,原因在哪?
难道中国人的人种的智力和智慧有缺陷?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诺贝尔奖的档案中不乏华人的名字。该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奖,加上钱永健7人,但稍作调查发现——没有一人土生土长于中国。这给我们警示着什么呢?
于是,我想到“淮橘为枳”这个成语故事。《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同为炎黄子孙,同为龙的传人,流着同样的血液,生在中国是虫,生在国外是龙?
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就是这么一个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吃饭难题的科学家,据说当年他在评选院士时,经历了一波三折,要是想评个诺奖——恐怕不死也要脱层皮,如此怪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原因——“水土异也”——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认为,中国科学家要得奖就要具备“努力+机遇+合作精神”三个要素。其中“努力”不仅是指勤奋,还要选对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创造出原始创新成果;“机遇”则包含着工作意义,意义不大或未被人们认识的也不可能得奖;“合作精神”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拿来主义或者攀亲,解决不了自尊问题,也不是通向诺奖的捷径,只能是欺世盗名抑或自欺欺人罢了。
世上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救世主,唯有自己救赎自己。
还是醒醒吧,放下自尊,不要幻想或指望别人能给自己带来自尊。
谨记“努力+机遇+合作精神”——再检讨检讨机制和环境——也许诺奖就不会擦肩而过了。
2004年5月,我曾路过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参观了诺贝尔奖颁奖的礼堂——没有我想象中的恢宏、华丽、气派,要不是导游告诉我,我根本看不出它的伟大。不仅如此,就是颁奖仪式也是隆重而简朴。据说每年出席颁奖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而参加典礼的嘉宾着装却很讲究,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黄花也是铁定的规矩——必须从意大利的圣莫雷运来——1900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的地方。
伟大的科学家们,那是一个圆梦的国度、十分美妙的地方,我衷心地祝福和期待明年或者不久的将来,在诺奖的颁奖舞台上有我们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当然,千万别为诺奖丢了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