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2022-04-03 23:01:36)
标签:
美食 |
分类: 寒来暑往篇 |
---新识白蒿
“三月来百草开,盈香满袖万物苏,虫鸣和着欢笑心事舒。。。”在这样的温暖春日里,一种种节令美食悄然登场了。
早些年看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介绍六安毛坦厂中学一个陪读妈妈做的蒿子粑粑,那次算是识得一种美食了。后来在巢湖游玩,路边有老奶奶摆了小摊卖蒿子粑粑,买来尝过一回,对舌尖上那股清新草药味印象深刻。只因小时候我们老家没有吃蒿子的习惯,所以对于蒿子粑粑,我还是停留在初识层面,就像是擦肩而过的路人一般。
可是最近几次去南滟湖,只见无数的人手拿着塑料袋,在草丛间,树底下兢兢业业地搜寻,他们的目标之一便是野蒿。这个季节蛋糕店里各种馅的青团开始售卖,据说原材料也是野蒿。那天,周末,陪黄老师去南滟湖散步(黄老师就是六安人),结果她看到许多人在寻觅野蒿,也不由自主地加入采摘大军,我因此终于认识分清野蒿与艾草,并与它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又过了两天,和张老师走陶冲湖(张老师也是六安人),那天野蒿就成了我们一路上的话题,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寻寻觅觅,寻得长势良好的,忍不住蹲下身子一朵一朵采摘了。原来陶冲湖也有很多,走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才注意到它们,可能它们是江北人食用的野菜的原因吧。
回来百度了一下野蒿,学习相关的知识。因蒿草背面是白色,又称白蒿,又叫茵陈蒿。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虽然是同一种植物,但是正月和二月的是不一样的,一般人们认为,在正月采摘的白蒿才是茵陈,到了二月就只能称之为蒿。民间吃野蒿,是在农历三月三之前,过了这一天,就不再食用。这一说法,和江南人采食马兰头的时间倒是一致的,马兰头过了清明就不再采摘。
辛弃疾在《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描写的就是清明前后这几日的场景: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诗经·小雅·鹿鸣》也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只是不知小鹿们食用的蒿可是江北人食用的这种白蒿。
昨日在南滟湖,我又看到很多嫩嫩的白蒿,于是忍不住又弯下腰来,一一采撷,这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采摘,虽然我不知道怎么食用,但我想拿回家送给黄老师做蒿子粑粑。
哪知黄老师上次做蒿子粑粑不大顺利,她就不想再尝试了。蒿子扔了可惜,我便要她教我做。等我开完家长会,我们就在我家厨房一起动手了。蒿子清理一下洗净切碎,切了肥肉熬油,瘦肉切丁大火翻炒,放入挤干了水分的白蒿,再切了一颗大蒜苗提香。加水煮了一会,倒入米粉揉成粉团,再摘下小块搓成球,按成扁平状下锅放少许油煎至两面焦黄,蒿子的清香在厨房里飘香了。我和黄老师忍不住倒了一点葡萄酒助兴,吃得不亦乐乎。
据说白蒿具有清热、利湿、养肝、退黄等功效,是一种很不错的养肝野菜。俗话说得好,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春季是养肝的好季节,在春季吃一些有利于养肝的野菜,对于人体健康有好处。看来我这新学的手艺既美味又有食疗的作用啊!
春有约,风有信,蒿有期!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对许多人来说,恋恋不忘的是童年的味道。而今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有时候也很简单。那就是和懂我的人在一起,一起动手做美味的食物,哪怕是粗茶淡饭,也别有风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蒿子清新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