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策略(二) 间接教学策略
(2009-04-15 10:13:38)
标签:
教育教学杂谈 |
分类: 教学札丛 |
(读书笔记)
从广义上说,探寻、解决问题,以及发现学习都是间接教学的不同形式,在此教授和学习方式中,习得过程为探寻,结果是发现,习得的内容为一个问题。探寻、解决问题以及发现学习,这三种思维通过间接模式的教与学的特定方式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间接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一种探寻活动,结果是对未知的发现,学习的背景是一个问题
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的比较
直接教学策略非常适合进行事实、规则、动作技能的教学,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做出一种反应,即模仿刺激因素的形式和内容,就此而然直接教学法是最可行、最有效的。直接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尽量减少错误,学生学习意味着正确的做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伴有及时反馈的正确答案的操练,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通过演讲形式,把内容分成小而易掌握的单元,对之进行指导性练习和独立练习,确保学习紧张进行,并有着很高的成功率。凡未掌握的东西在每周和每月的复习中重新出现,并在需要的情况下重新教授。一般采用直接教学法。
间接教学法,教师不那么热衷让学生做出正确、快速的回答,更注重反思、解决问题、分析和询问的思维过程,教师希望学生暴露错误的、粗糙的、不精确的观念,以激发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推理(归纳和演绎)的力量,去获得、提炼新的、更精确的概念。教师尽量避免提供答案,是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影响认知过程,让学生自己作出正确答案。
间接教学策略适合于教学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教学。间接意味着学生通过转换或构建来学习,即将刺激材料转换成一种有意义的反应或行为指导学生活动,即对给定的特定问题或内容作出一种超出它们本身的解答。学生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增改,从而使之更有意义。间接教学法比直接教学法要复杂得多,课堂教学活动不那么以教师为中心,而将学生的观念和经验引入到课堂,但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更复杂了。需要广泛论证和提问活动,教师可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和进行小组讨论来完成教学活动。
现实世界的活动常常包含认知方面的分析、综合和决策,情感方面的组织和个性化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动因方面的自然化行为表现和口头表达。这些使教学变得复杂起来,因为这些行为不是像较低水平的复杂性行为那样,通过记忆各部分,然后快速自动地把这些部分组合一个整体;相反,它们需有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调动个人经验和过去的知识储备来为刺激材料找出意义和赋予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对话,鼓励学生调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已学知识与当前主题相联系,而不是通过呈现预先设计好的材料来促使学生获得对学习任务的理解,运用学生各自的预测、假设和经验,要求学生集体的构建出一种对该主题的理解。
学习的认知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的三个条件:接受、有效性和活动。当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提供给学生一个所期望的场景,使接受和有效性条件相吻合。通过模型化询问的过程和熟练解决问题的技巧,教师达到了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发展了探寻和问题解决这两方面的技能时,教师逐渐淡化帮助,让学生自己去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
学习构建他们自己的对各种技能和知识的理解,而不是被老师告诉或者给与。因此,授课计划应含有如下特征:1)以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2)从学生的经验和见解出发,发展和提炼学生答案。3)通过鼓励师生和生生互动,获得知识的社会本性。
间接教学法的教学职能
1、先行组织者
教授更为复杂的行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准备工作。随着授课内容范围拓展,内容程度越来越复杂,就需要教师在内容被呈现前,必须先介绍一个框架或结构,使授课内容组织转化成有意义关联的各个部分。这是间接教学法计划的第一个成分----事先组织好内容。
给学生提供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概念性预习,帮助学生将内容储存、整理,以便记忆及将来之用。知识复杂水平较高的,是很少能单凭口头讲话而激发学生的,用于组织内容的问题中心法、决策法、网络法,是特别适合为间接教学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预先给学生指出和提供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的所有步骤。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事情这样发生和事情怎样发生的疑问来学习。
决策是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依靠建立一个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按照知识脉络,必须在作出决择,通过开发和发现新信息来解决、完成任务。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果时,是最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网络
建立网络来构建一堂课,教师用一副网络关系图,把各种关系连接在一起,让学生从各种关系中提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已达到教学目的。如把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用网络展示,让学生分析出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的正确答案。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推理是一种思考过程,让学生从一套资料中得出结论(概念、或关系)就是归纳推理。它是学生观察具体事实,然后把它应用到新的环境中的过程。一般来讲是从特殊事例得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普遍原理出发,应用到具体事件,是从一般普遍到特殊的过程。演绎经常使用的环节是:陈述某种需要被证实的理论;以预言的形式构建一种假说;观察和收集资料用以证实假说;通过对资料的解释和分析来决定假说的真实性(至少是在某些时刻);在那种具体的环境下,作出有关理论真伪性的结论。演绎推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归纳演绎都是教授概念、模式和理论的重要方法,同时注意运用正例和反例来验证。如政治课中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经常会使用归纳和演绎,才能使学生深入到学科的深层次,达到高水平。
3、正反例的使用
4、利用问题指导探索和发现
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重要的差别就是教师发问的方式不同
直接教学法,教师发问的问题是具体而又直接点到点子上,旨在导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回答是在教师提供线索、暗示和探索途径的过程中进行。
而间接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尽可能少的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寻找和发现答案,教师提问的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广泛的讨论,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安排接下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的出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各方面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激发活动。教师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新层面或解决两难问题的新途径。
5、利用学生的观点来获得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是间接教学法的核心
把学生的经验、观点、感觉和问题吸收进课堂。一个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能通过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课堂内容有何疑问而开始的,学生的疑问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这种方法意图提高学生兴趣,围绕学生疑问组织课堂内容,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与反馈,激发学生对科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式的讨论不等于放任,教师要随时作为一个调节着,使学生的观点成为学习任务得以完成的手段。教师需要精心组织师--=生对话,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进行对比和联系,以锻炼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如何有效的利用学生观点:
鼓励学生从他们自身的经验里运用例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从课本里构建出自己的意义;分享思想的策略,使学生能更简单和有效的学习;请学生从他们已知的事物中寻找分类、对比和联系;把观点同学生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东西以及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鼓励对观点的理解和复述。
同学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对比、联系时很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既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又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答案,而学生的例子正是教师让学生理解问题所需要的合适例子,这也是教师所期望的。教师引入学生的观点的方法就是允许学生运用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内容以及问题做出反应。学生的兴趣是确保其积极参与、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但是要注意,教学还是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允许学生参与决定学习活动的形式,但不能决定学习的中心内容,由教学大纲和教材来决定。学生选择的形式和材料必须与课程范围相符合。不管教师的方法是指导性的运用学生思路,还是非指导性的运用学生的思路,教师都必须作预先设计和组织。
6、让学生自我评估
鼓励学生评估自己的答案,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让学生批判性的看待自己的答案。采取师生、生生交流使不正确的和有点道理的答案经过修正而成为更精确的答案。
7、小组讨论的使用
小组讨论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全班同学都参与的大组讨论比较普遍,当学生进行生生互动的交流时,班里易于产生纪律和管理困难,有时大组形式的讨论可能会难于控制。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因此可以把大组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多个课题需在同一课堂中进行,而时间不允许全班对主题逐一讨论,那就试着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同时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期间教师作为协调者应该做到:1)为学生制定讨论的目标,使学生集中对主题进行讨论(不要让学生离开主题)2)在需要处提供新的或者更精确的信息。3)复习、总结,将各种观点和事实(学生讨论出的)合成一个丰富的关系。4)调整信息和观点的流向,使之向最富有成果的方向实现课本目标。5)结合各种观点、促进各组观点达到恰当一致的意见。
总之教学手段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目标和学生状况综合搭配使用。在教学中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有着平等而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灵活选择使用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适应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