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ily
Lil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2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及诗歌赏析答题公式

(2014-04-19 16:23:11)
分类: 语文

以下三十种答题公式几乎涵盖初中语文考试当中所有主观题题型,同学们一定要在切实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
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6.某段起什么作用
1)此段在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此段在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描写方法分为: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8.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0.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1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2.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3.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4. 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15.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6.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7.仿写句子。
公式:  数清例句的字数。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18.对对联。
公式:  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19.读图题。
公式: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20.探究题。
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21.概括题。
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22.名著阅读。
公式:要能写出1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23.编短信
公式:  “川”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24.诗文佳句赏析
公式: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从修辞格来欣赏,见前面修辞格。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欣赏,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25.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26.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27.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相互照应,表现了……
28.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29.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30.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