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村落史话·敬德寺
(2014-10-29 07:42:47)
标签:
石景山村落净德寺 |
分类: 话说石景山 |
敬德寺原是净德寺
石景山区有个敬德寺村,北邻秀府,南至某部队北墙,西望五里坨中学,东抵新隆恩寺村。村落呈东西宽50米,南北长95米的矩形,占地面积4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
说起村名的由来,村民津津乐道,说敬德寺是供奉唐代著名将领尉迟敬德的庙宇,是座唐代古刹。历史上尉迟恭(字敬德),山西朔州善阳人。他的一生,凝缩了隋末唐初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与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事迹相辅相承,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密切相关。在民间,尉迟敬德和秦琼被视为门神,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大门。也许是民间对尉迟敬德特别熟悉的缘故,人们一听到“敬德”二字,立即会想到尉迟敬德。
殊不知,“敬德寺”的正确写法是音同字不同的“净德寺”。“净德”是佛教术语,与尉迟敬德风马牛不相及。《出诸德福田经》解释有“五净德”:“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清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对净德寺有如下记载:“都城之西,距六十里,顺天府宛平县治,其乡曰玉河。斯境者,山环水回,地舆秀衍,多为古昔名蓝所据。正统改元,建立隆恩寺。仍于寺之东南二里许,再构寺一所,赐名净德。”如何正确理解上述记载中的“正统改元”,是确定净德寺始建时间的关键所在。有人将“正统改元”理解为正统元年(1436),这就大错特错了。 “改元”和“元年”是两个不同含意的词,不可混为一谈。改元是“君主、王朝改换年号”之意;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中国第一个年号称“建元”,是汉武帝刘彻的年号。汉武帝驾崩之后,将更改年号称为“改元”,历代相沿成习。显而易见,“改元”的“元”字,与“元年”无涉。从1436至1449年均为“正统改元”的年限。净德寺究竟建于哪一年呢?
隆恩寺有十三座下院,净德寺为其中之一。如果认为隆恩寺、净德寺同时所建,就与上述记载中所说的“再构寺一所”相悖;“再构寺一所”已经阐明隆恩寺在先,净德寺在后,并非同时所建。那么,隆恩寺建于何时呢?《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寺建于“正统四年”,即1439年。《日下旧闻考》亦持此说。认真研究起来,“建于正统四年”只是个大概的时间,是正统四年“始建”?还是正统四年“建成”?无论是哪种情况,净德寺应建于正统四年以后,即1439-1449年之间。
净德寺建成之后,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侵蚀,全失当年风貌。嘉靖七年(1528),重修庙宇,再塑金身。那时,“东依白水峪,南经五里坨,西接小孤山,北抵隆恩寺”均为净德寺的山场范围。嘉靖年间重修净德寺的碑文由邵文恩撰文。邵文恩,字仁甫,工书法,又工山水,明代书画家。
进入清朝以后,隆恩寺及其下院成为饶余敏亲王的山场之地。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四世孙文昭,有首题为《净德寺》的诗,描写当时净德寺的情景,诗云:
绿荫千章树,松龛出翠巅。
幢风开净地,花雨散诸天。
吾过欲休夏,僧来唯打禅。
入门参不二,世味已翛然。
今之净德寺遗址,只有一株古槐尚屹立庙址。该树树心已空。令人称奇的是,树心滋生出一株椿树,形成“槐抱椿”的奇观,是京西著名的古树之一。据《隆恩寺村志》记载:“2009年4月8日下午,一阵突来的大风将槐中的椿树拦腰刮断了。因这棵树在全市是挂了号的,电视台也曾进行过介绍,村民李淑卿将此事上报了有关部门,园林和林业部门都来进行了调查取证。”
本文作者:双塔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