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景山村落史话·高井

(2014-10-15 07:38:58)
标签:

石景山村落

枣林庄

延顺

延祐

分类: 话说石景山

 

高井村原名枣林庄

 

  石景山区有个自然村叫高井。关于村名的由来,《石景山区地名志》有如下解释:“高井,地势低洼,每逢雨季,积水为患,故村民修两眼水井,为保护井水卫生,井台高出地面约2米。据云,皇帝曾到此,见进台奇特,故赐名‘高井’。”

  高井村名的由来,真的是因为井台特别高吗?真的是因某皇帝“御赐”得名吗?带着一系列问号,笔者到高井村进行实地考察。那眼被称作“高井”的井,其实井台并不高,与普通井台并无明显区别。它位于翠云庵的右前方,与一条深三米许的古河道隔河相望。一般说来,寺庙的井位于寺庙的右前方,翠云庵的井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令人不解的是,这眼水井因何位于河道的对岸,而不在河这边呢?故老相传,当初挖井时,还没有形成河道,而是一条供人行走的大道。这条大道,东连帝都,西通塞外。每当山洪暴发,大道被洪水冲出一条沟。山洪过后,人们依然在大道上行走。久而久之,千年古道形成河,那眼原本不高的井,就显得“高”了起来。随着岁月的流逝,那眼井显得越来越高,“高井”由此得名。

  高井村曾出土延顺、延祐墓志铭。墓志铭在说到葬地时,不是高井村,而是枣林庄。

  延顺墓志铭说:延顺,字致和,祖籍河南包家湾,后迁居顺天府大兴县明照村,遂为北京人。延顺的祖先,可说鼎鼎大名,他是东汉著名的学者延笃。延笃从小拜师唐溪典,学习《左氏传》,又拜著名学者马融为师,学习《论语》、《周易》、《尚书》等经典。他博通经传,能著文章,闻名京师,被选为孝廉(举人),从此走上仕途之路。他官至京兆尹(京兆地区行政长官),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永康元年(167),延笃去世,享年不详。

  东汉距延顺生活的明代,未免有些遥远,但延笃之后,延氏家族再也没有出过值得炫耀的人物。直至元代末年,延氏家族才出了一位官员,他就是延顺的父亲延衡,官居中都留守司断事,掌调度供应事务。延顺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凡经史及医卜之书,无不涉猎,酷暑严寒,手不释卷。成化六年(1470)九月十二日,延顺去世,“葬公于宛平县玉河乡枣林庄先茔之次”。延顺有二子:长子延祥,次子延祐。延祥官居两淮都转运使,父以子贵,于是延顺被封为中议大夫、赞治尹、嘉兴府知府,相当于四品官。延顺的夫人高氏,同时被封为太恭人。

  高井村出土的另一块墓志铭是延祐墓志铭,墓志首行有“延处士墓志铭”六个字。《中华辞海》在解释“处士”一词时说:“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可知延祐不曾为官,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墓志铭说延祐天资俊美,体格健壮,自幼聪明,反应敏捷。读书能掌握要领。在家服侍父母,尊敬老人,对外交际应酬,从容有度,表现出色。在府学学习期间,严格约束自己,有志于学,从不顾及旁事。他尽心尽力学习,虽然有时很疲倦,但他却表现得很愉快,不让父母担心。至于说到旁人,没有与延祐结怨的,即便是奴仆下人,延祐也从不愤怒斥责,只是从容教诲。随着家资的丰裕,延祐热心慈善事业,亲戚朋友或者贫困的人,他都给予周济。延祥在嘉兴任知府时,延祐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前往探望。嘉兴是政务繁剧的州郡,延祥不下班,延祐从不自己先吃饭。遇到应判死刑的案件,延祐总是劝延祥网开一面,给条活路,如不达目的,则整天郁郁不欢。遇有私下递“红包”的人,延祐总是微笑着婉言谢绝。衙役有过错,总是设法营救,使其不受责备。延祐抚育兄长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没有两样。孩子长大成人,延祐为他们操办婚事,嫁妆必须亲自置办,有不称心的总是更换。凡是自己用的物品,力求俭省,不追求奢侈豪华。

  延祐在祖坟附近兴建别墅,是为别墅阳宅。别墅内有稻田、菜园。延祐不羡慕功名利禄,闲暇之时,纵情山水之间,或在树荫下静坐,悠然自得,延祐认为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生于永乐二十年(1422)十二月四日,卒于成化九年(1473)五月廿九日,只活了五十二岁。延顺墓志铭由万安撰文。万安,字循吉,四川眉州人。正统十三年(1448),万安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成化初年,万安升为礼部左侍郎,成化九年(1473)升礼部尚书,后转任户部尚书。成化十三年,加太子少保,升文渊阁大学士,官居首辅。万安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他曾两次上疏宪宗,请罢西厂,获利批准,受到朝臣的称赞。缺点是一味讨好万贵妃,不尽职,不作为,有“纸糊的阁老”之称。

  延顺墓志铭的书写者为李侃。李侃(1407-1485),字希正,湖南东安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主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瓦剌首领也先进逼京师,有人建议焚毁城外马草,李侃乞求勿焚,以免给百姓造成灾难,得到景帝的赞许。天顺六年(1462),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一百六十人。李侃性情刚直,力振风纪,贪墨者敛迹。同年冬,李侃之母去世,李侃奔丧,军民拥泣,车不能行,足以证明李侃深得民心,是明代中期有名的廉直之臣。

  延顺墓志铭是在高井村出土的,人们完全有理由说高井村原名枣林庄。

  本文作者:双塔邨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