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香界寺
(2011-07-10 06:11:55)
标签:
平坡寺圣感寺金章宗康熙 |
分类: 话说八大处 |
乾隆与香界寺
乾隆是雍正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3年太上皇,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一生,敕建的寺庙中,带行宫的寺院是不多的,香界寺是便是一座带行宫的寺庙。
说到香界寺行宫,其历史可追溯到金章宗时期。不过,直至清康熙年间,行宫的规模一直比较简陋。乾隆十二年(1747)夏天,乾隆首次游圣感寺,有诗为证:
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以当结局处。
南临平野千里余,北鲜林峦蔽太素。
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
穷月何须百尺楼,因回为高万景赴。
夙闻圣感结遐想,不见云窟见烟树。
今朝搴幌俯帝畿,瀛海莲山如笔露。
因知见不贵拘墟,天高鉴卑理则固。
诗的首句“西山至此更无山”,道出了圣感寺所在的翠微山是西山最美的地方。据说纪晓岚读罢此诗,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西山至此更无山”句,与“黄山归来不看岳”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的“山斋”二字,表明当时的行宫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山中居室,与乾隆十三年(1748)《冬日游香界寺》诗中所说“精庐”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康熙皇帝的行宫是相当简陋的,反映了康熙一贯简朴的生活作风。
乾隆首游香界寺之后,决计重修圣感寺,易名香界寺。写于乾隆十三年(1748)的《冬日游香界寺》诗,正是香界寺落成之后的心绪抒发。诗云:
圣感西山西,岁久惜颓败。
去夏偶曾游,长诗纪其概。
布施发余资,非帑庸何害?
焕然兹一新,易名曰香界。
落成来瞻礼,苾刍腾梵呗。
于左构精庐,小憩亦足快。
山木叶已落,纵目穷众态。
虽谢晚菊芳,未改松风籁。
俯眺涧口溪,一一分源派。
我闻金刚身,圆成无兴坏。
禅流颂悉檀,忌坠妄语戒。
乾隆十四年(1749)春天,乾隆皇帝迫不急待地来到香界寺,写了4首诗,描写香界寺诸胜,诗云:
问景当初夏,游山趁晓凉。
无多攀石磴,乍已出云匡。
捷径欣初得,临高俯下方。
万缘参辐辏,一念静商量。
灵洞孤云顶,天龙护佛龛。
湿岚常酝雨,夏草正霏馣。
暂据一窗迥,平临万景函。
却从萝树下,香界在其南。
香界开香积,伊蒲我未能。
传餐休卫士,讽呗厌山僧。
溪壑堪寻乐,松篁可作朋。
宝珠欣得概,楼户不重凭。
归驴盘崎路,挈壶始报辰。
前番频所历,一霎顿为新。
世事全无定,人情底是真。
便开勤政扆,吉士细搜论。
乾隆皇帝大概觉得意犹未尽,乾隆十四年(1749)冬天,乾隆皇帝撰写《御制香界寺碑文》,叙述重修圣感寺、易名香界寺的原因。碑文如下:
御制香界寺碑文
乾隆十四年岁次己巳仲冬吉日。
乾隆十八年(1753)初秋,乾隆皇帝夜游宝珠洞、香界寺诸胜,有诗为证:
当秋山色净,趁晓夜凉舒。
玉魄依河澹,金曦出海徐。
云庄发罕毕,岭路迈崎墟。
萝露霏烟细,松风韵籁踈。
寺底临法海,鸡鸣见远墟。
据高悬照普,得要触怀虚。
历历非纡波,摐摐尽起予。
招提看宛宛,调御坐如如。
又是经年别,真成方外居。
遵蹊再攀陟,博壁且趑趄。
随步来新会,寻思望旧于。
琴书原好在,轩榭试凭诸。
讵慕远公社,谁停元度车。
梵香空色相,真界静钟鱼。
便以传餐罢,因之回跸初。
林飔鸣辔勒,涧瀑溅衣袽。
大野欣多稼,西成近可书。
三时望匪易,一意略为纾。
景惜粗踈过,诗题揽结馀。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到戒台寺游览,御制戏题法云松诗,诗云:“老干稜稜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瓴,牵动一万丝因一丝。”题诗之后,夕阳夕下,乾隆打算回香山静且园,行至八大处,天色已晚,乾隆遂至香界寺行宫,有《香界寺》诗为证:此诗载《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七,诗云:
香界香山最南首,率因连率不常来。
今朝却为宿岩馆,取道还缘游戒台。
无系念成闲礼拜,有馀趣得小徘徊。
丈夫调御如如坐,今昔何曾著点埃。
康熙曾七次在圣感寺夜宿,乾隆到香界寺的次数绝不超过七次,个中原因,大可玩味。
双塔邨人2011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