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诗词人物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七律 |
最美的诗,是对生命能量的敬仰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侧记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2_attpic_brief.jpg |
北京黄城根阳光少年合唱团表演古诗演唱—《皇城·古诗·新韵》。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4_attpic_brief.jpg |
许嘉璐(左)与孙家正(右)在颁奖典礼现场交流。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6_attpic_brief.jpg |
总政治部原主任李继耐上将(右)、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中)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总裁李跃(左)。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8_attpic_brief.jpg |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0_attpic_brief.jpg |
北京新英才学校表演古诗文联唱《道德经》《论语》《百家姓》。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2_attpic_brief.jpg |
二等奖获得者戴大海(右)与妹妹彭花(中)的诗歌情催人泪下。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4_attpic_brief.jpg |
海霞朗诵大赛一等奖作品《临江仙》。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6_attpic_brief.jpg |
于文华演唱《但愿人长久》。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8_attpic_brief.jpg |
陈铎朗诵《关雎》。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0_attpic_brief.jpg |
著名学者冯其庸(左)与袁行霈(右)在颁奖典礼现场交流。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2_attpic_brief.jpg |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为获奖者颁奖。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4_attpic_brief.jpg |
颁奖典礼现场。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6_attpic_brief.jpg |
著名学者于丹被获奖选手的故事打动。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8_attpic_brief.jpg |
耿为华演唱《中华我的家》。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30_attpic_brief.jpg |
一等奖获得者杜天明致谢夫人。 |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32_attpic_brief.jpg |
两个“90后”之间的诗歌传承:90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为1997年出生的张元昕颁奖。 |
1
2
3
著名学者于丹在颁奖典礼上说:“中国从乡村到都市的转型过程中,也许越来越失去乡村的水土,但是诗词是我们生命中的水土。只有守住生命的水土,你才有资格去想,你为什么是一个中国人。现在我们都在说‘美丽中国’,其实这只是中国的外表,但是‘诗词中国’,却是中国的表达,只有外在的美丽和中国人这种气质与这种表达结合在一起,那才是完美的中国。”
中国文化史新篇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赛颁奖典礼上,著名诗词朗诵家陈铎的声音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大自然的境界。在他身后,年轻的沙画艺术家,在巧手的摆弄下,沙洲、河流、少年……随着音律的变化,现场犹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诗境。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孩子们用歌曲唱出的《千字文》,出自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谱曲,因病不能出席活动的谷建芬老师在致贺的纪录短片中说道:“为诗词配上曲子让孩子们唱,是我这一生最值得做的事,希望通过孩子们的吟唱,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没想到71岁了,还能站在政协的礼堂上拿奖。”71岁的宋炳煜是一位来自陕西农村的退休中学教师,儿子把他的一些诗词通过手机发送到主办单位,没想到老爷子不仅得了一个月度奖,还最终获得了大赛的三等奖。
由于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平台的成功运用,大赛截至3月28日,参与活动的总人数达到2160.02万人,短信覆盖的总人数达4367.1万人,累计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也就是说,在大赛期间平均每天有近24万人在参与这项原创传统诗词的传播活动。在集中公示和投票期间,广大网友的参与热情大大超过了主办方的预期,网友通过多种方式为自己喜爱的作品投票。据统计,得票数10万以上的作品超过200首,排名第一的作品获得票数高达37万。
参与面广,更要提高学术水准,确保精品从众多的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国内一流诗词学者担任大赛顾问:袁行霈、叶嘉莹、冯其庸、白化文、林岫。学者们的热忱参与和倾力相助,为大赛的学术水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经过严格评选,杜天明等创作的17首作品获得年度一等奖,戴大海等创作的28首作品获得二等奖,宋炳煜等创作的59首作品获得三等奖,另外还评出优秀奖160名。(详细获奖名单见光明网首页专题)
打造永不落幕的全国赛诗大会
大赛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与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专门赋诗一首。(见光明日报2013年7月7日第4版)
许嘉璐在典礼上表示,“诗词中国”这四个字起得好。人所共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从未中断的文化。中国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如果中国真能成为一个诗词的中国,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鉴于大赛呈现出的良好效应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大赛主办方决定将“诗词中国”大赛打造成一项常态赛事,定期举办,并利用网络和移动媒体等新兴技术,打造出一个永不落幕的全国赛诗大会,形成发现诗人、促进诗词创作、传承诗词文化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