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赴京参加全国政协礼堂首届“诗词中国”颁奖典礼感怀

(2013-07-08 23:53:41)
标签:

原创诗词

人物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七律
   七律·赴京参加全国政协礼堂
      首届“诗词中国”颁奖典礼感怀

     欢庆一堂诗国香,雅风骚韵任宏扬。
     京华毕竟连天下,妙句自然流远长。
     唱响赞歌朝北阙,捧来大奖醉西凉。
     明朝更有清新意,共与衔杯饮月光。
      

         

        最美的诗,是对生命能量的敬仰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侧记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7日 04 版)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2_attpic_brief.jpg
北京黄城根阳光少年合唱团表演古诗演唱—《皇城·古诗·新韵》。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4_attpic_brief.jpg
许嘉璐(左)与孙家正(右)在颁奖典礼现场交流。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6_attpic_brief.jpg
总政治部原主任李继耐上将(右)、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中)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总裁李跃(左)。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08_attpic_brief.jpg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0_attpic_brief.jpg
北京新英才学校表演古诗文联唱《道德经》《论语》《百家姓》。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2_attpic_brief.jpg
二等奖获得者戴大海(右)与妹妹彭花(中)的诗歌情催人泪下。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4_attpic_brief.jpg
海霞朗诵大赛一等奖作品《临江仙》。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6_attpic_brief.jpg
于文华演唱《但愿人长久》。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18_attpic_brief.jpg
陈铎朗诵《关雎》。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0_attpic_brief.jpg
著名学者冯其庸(左)与袁行霈(右)在颁奖典礼现场交流。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2_attpic_brief.jpg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为获奖者颁奖。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4_attpic_brief.jpg
颁奖典礼现场。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6_attpic_brief.jpg
著名学者于丹被获奖选手的故事打动。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28_attpic_brief.jpg
耿为华演唱《中华我的家》。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30_attpic_brief.jpg
一等奖获得者杜天明致谢夫人。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3-07/07/04/res32_attpic_brief.jpg
两个“90后”之间的诗歌传承:90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为1997年出生的张元昕颁奖。
   
           今天,北京,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现场,叶嘉莹、白化文、袁行霈、冯其庸、林岫、周笃文等著名学者引人注目。除了这些文化名家,还有许多来自基层的人。他们有的是十几岁的少女,有的是大病初愈的中年人,还有热爱诗歌的东北农民。他们都是本次“诗词中国”大赛的获奖者,都带来了自己的诗和自己的故事。

“把我热爱的诗词教给更多人”

    16岁的张元昕是青少年原创诗词大赛特等奖的获得者。别看她年纪小,手笔却大,因为她的获奖作品是与两位诗坛大家——叶嘉莹和范曾——唱和得来的。她与叶嘉莹之间,有一段师徒情谊。

    张元昕出生于纽约的华人家庭,父母很注重对她的培养。虽在异国,不忘初心。一家人在外时说英语,进了家门,过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生活。

    张元昕4岁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对诗有种本能的爱。2008年,11岁的张元昕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了叶嘉莹,深深为其人格和学问所折服,于是给叶嘉莹写了一封邮件。一个是纽约长大的柔弱少女,一个是常年旅居温哥华的耄耋老人,或许正是古典的诗心让她们产生了感应,叶嘉莹答应了这个素昧平生的孩子的拜师请求。

    初见面,叶嘉莹就教给张元昕吟诵诗歌的方法,让她学会如何通过吟诵使诗词自然地符合格律。异国他乡的日子,这对老少师徒时常在灯下共读,这份美好的遇合也对张元昕的人生规划产生了影响。她说:“我要把我热爱的诗词教给更多人,让他们体会诗词中的真善美。”

    张元昕与叶嘉莹的故事,是诗心在几代人间传承的故事。年老而不忘诗歌传承的还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几十位孩童在舞台上演唱《千字文》和《出塞》,两篇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化作悠扬的歌声,清脆入耳,回味绵长——这是69岁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作品。

    近年来,谷建芬潜心为少年儿童谱写古诗词歌曲,今天她虽因病未能亲临现场,但观众仿佛在她的引领下,伴着优美的旋律,感受诗词魅力,亲近传统文化。典礼上,黄城根小学阳光少年合唱团演唱的古诗词《皇城·古诗·新韵》、新英才学校同学们的古诗词联唱《道德经》《论语》《百家姓》,让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大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领会到吟诵的魅力,将心灵、情感与诗歌融为一体。

    古典诗词的吟诵传统如何传承,近年来也是诗歌界的热点话题。来自北京的徐一扬,今年11岁,是2013年“诗词中国”青少年传统诗词吟诵大赛一等奖得主。她现场吟诵了李白的《赠汪伦》,抑扬顿挫,声韵悠然,赢得全场掌声。为她颁奖的中华诗词学会、中华吟诵学会顾问周笃文说,《尚书·尧典》就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记载,吟诵是帮助青少年理解古诗词丰富内涵和意境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今年46岁的戴大海是“诗词中国”律诗组二等奖的获奖者。他个子很高,站在舞台上身形挺拔,谁也看不出他是一名刚刚闯过鬼门关的白血病患者。

    戴大海是公务员,得病前忙得足不点地,“没有时间诗情画意”。2011年,戴大海被查出患白血病。一场大病,给他的生命带来一段留白。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他创作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诗歌。

    正当壮年,竟身染恶疾。赴天津治病,隔离室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星星。念及故友,他黯然神伤:“燕赵豪侠犹击筑,鹰城兄弟莫酸鼻。故人相送无他语,道句平安头不回。”

    三次化疗以后,忽然对人生有了彻悟,他写:“非想非非想处天,梦中梦梦自成眠。曾为痴慢贪嗔客,今断声香色味缘。濒死方知亲鸟兽,重生忽觉藐山川。月华携我经河汉,原本生涯是渡船。”

    病情暂时稳定,再次燃起对生活的希冀,他写:“放浪闲身又一年,风尘销尽旧时颜。人犹未老奔天命,月过中秋已下弦。祝我樵歌伴渔唱,看他沙鸟绕云帆。此生行脚知何定,想那烟蓑弄钓船。”

    卧病期间,他写了50多首诗歌。病重的时候,他的身体虚弱得一根棉签都拿不起来,但他一直以诗歌为重要的寄托。他说:“可能我的诗没有什么技巧,但是都是发自肺腑,来自真切痛彻的自身体悟。我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用诗歌表达疾病中的感受,原本是中国古代的诗人传统。弥留之际,对人生的感触真纯至极。戴大海说,经此一病,诗歌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最美的诗,是对生命能量的敬仰。”这是一位光明网网友在“诗词中国”大赛网站的留言。在颁奖典礼上,来自“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虽然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舞出了大气潇洒的舞蹈“飞天”,她们用优美流畅的舞姿表达了对诗歌、对梦想、对生命的理解。

“美丽中国”需要“诗词中国”的表达

    “诗词中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杜天明是一位东北农民。他在老家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同时是一所小学的司机。他最快乐的事,就是开车接送几个屯的孩子上下学,给他们播放诗歌的磁带。他说:“中国的传统需要孩子们去继承,我就做了一个诗歌爱好者应该做的事情,让孩子们可以在每天的上学路上,温故而知新。”

    杜天明的诗歌启蒙颇有武侠色彩。19岁初中毕业,他到本溪市的一个小工地打工,在那里遇见一位高姓老人。这位老人只是工地看杂物的工人,毫不起眼,却每天在水泥编织袋上画竹子。正是这位老人,教给杜天明:就连工地上的生活都可入诗,诗歌并不是想象中的风花雪月,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茶一景。

    在老人的启蒙下,杜天明也由此走上了诗歌爱好者之路。虽然他是一位农民,家里却摆满了各类诗集。妻子对他的爱好也十分支持。每次写出一首诗,妻子都是他的第一读者,有时还会提出修改意见。

    “十载诗词路,三餐柴米辛。”孩子、妻子、书籍、写诗——就是东北农民杜天明的日常生活。诗歌就这样与最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水乳交融。 

    诗歌里记录着最平凡的中国人的生活,诗歌也承载着最中国化的表达。

著名学者于丹在颁奖典礼上说:“中国从乡村到都市的转型过程中,也许越来越失去乡村的水土,但是诗词是我们生命中的水土。只有守住生命的水土,你才有资格去想,你为什么是一个中国人。现在我们都在说‘美丽中国’,其实这只是中国的外表,但是‘诗词中国’,却是中国的表达,只有外在的美丽和中国人这种气质与这种表达结合在一起,那才是完美的中国。” 

    (本报北京7月6日电 光明网记者 吴丛丛 蔡云锦 吴晋娜 本报记者 杜 羽 )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郭俊锋 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黄楠)

 

中国文化史新篇 世界传播史奇迹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

 光明日报北京7月6日电(光明网记者蔡云锦、吴晋娜、吴丛丛 光明日报记者杜羽)旨在发现当代诗人、发掘优秀作品、传承中国文化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6日结束,一场典雅的颁奖礼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历经9个多月、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的诗词盛宴圆满落幕。这是中国文化史的新篇,是世界传播史的奇迹。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主任李继耐上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中国书协副主席苏士澍,书法家林岫,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等济济一堂,主办方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李跃、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中华诗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兴俊等出席颁奖礼,与来自全国的“诗词中国”获奖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天然的韵律传承 最美的传统文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赛颁奖典礼上,著名诗词朗诵家陈铎的声音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大自然的境界。在他身后,年轻的沙画艺术家,在巧手的摆弄下,沙洲、河流、少年……随着音律的变化,现场犹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诗境。

 传统诗词在现代的舞台上被演绎得出神入化。正如在场的著名诗人叶嘉莹所言:“诗词有一种天然的韵律,是对生命本能的流露。”

 2012年9月28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正式启动。这场大赛是国内第一次利用报纸、网络、图书、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手段进行传统诗词征集和传播的大型活动。开幕仪式上,6家主办方在著名书法家沈鹏为大赛题写的长卷上盖上了鲜红的印信,用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开启这场诗词盛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孩子们用歌曲唱出的《千字文》,出自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谱曲,因病不能出席活动的谷建芬老师在致贺的纪录短片中说道:“为诗词配上曲子让孩子们唱,是我这一生最值得做的事,希望通过孩子们的吟唱,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从少年到老者 真正的全民文化盛事

“没想到71岁了,还能站在政协的礼堂上拿奖。”71岁的宋炳煜是一位来自陕西农村的退休中学教师,儿子把他的一些诗词通过手机发送到主办单位,没想到老爷子不仅得了一个月度奖,还最终获得了大赛的三等奖。

 与宋炳煜一样,大多数参赛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9岁的小女孩,年龄最大的参赛者已90岁高龄。

 此次大赛参与者构成丰富,有专业作家,有草根诗人;有身患重症的病人,有辛苦劳作的民工;同时还有企业家、公务员、工人、农民、学生、退休老人、家庭主妇。他们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他们用诗词书写着独特的人生品味,抒发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全新媒体传播方式 短信参与量1.29亿人次

  由于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平台的成功运用,大赛截至3月28日,参与活动的总人数达到2160.02万人,短信覆盖的总人数达4367.1万人,累计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也就是说,在大赛期间平均每天有近24万人在参与这项原创传统诗词的传播活动。在集中公示和投票期间,广大网友的参与热情大大超过了主办方的预期,网友通过多种方式为自己喜爱的作品投票。据统计,得票数10万以上的作品超过200首,排名第一的作品获得票数高达37万。

  参与面广,更要提高学术水准,确保精品从众多的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国内一流诗词学者担任大赛顾问:袁行霈、叶嘉莹、冯其庸、白化文、林岫。学者们的热忱参与和倾力相助,为大赛的学术水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经过严格评选,杜天明等创作的17首作品获得年度一等奖,戴大海等创作的28首作品获得二等奖,宋炳煜等创作的59首作品获得三等奖,另外还评出优秀奖160名。(详细获奖名单见光明网首页专题)

  打造永不落幕的全国赛诗大会

  大赛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与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专门赋诗一首。(见光明日报2013年7月7日第4版)

  许嘉璐在典礼上表示,“诗词中国”这四个字起得好。人所共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从未中断的文化。中国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如果中国真能成为一个诗词的中国,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鉴于大赛呈现出的良好效应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大赛主办方决定将“诗词中国”大赛打造成一项常态赛事,定期举办,并利用网络和移动媒体等新兴技术,打造出一个永不落幕的全国赛诗大会,形成发现诗人、促进诗词创作、传承诗词文化的长效机制。

  (更多报道见光明日报2013年7月7日第4版诗词中国特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