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羊城晚报》载,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大文豪钱钟书先生夫人,作家)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折射的却是
杨绛先生保真求实的高贵品质,尤其于当今浮躁、浮华的世风下,闻之令人泠然清醒,肃然起敬。
人,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在淘淘而逝的时间的冲刷和剥蚀下,在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外力的冲击与摇撼下,能够长久地留存、屹立,并于沧桑中增长尊严的,是那些真实的心灵、真诚的心意,以及实实在在的饱含心血汗水的劳动成果,所有的虚假、矫饰、浮夸、敷衍、了草、糊弄......都终将被无情荡涤、摧毁,一览无余地坦露他们的卑琐和耻辱。
据报道,雅安地震中有一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百年老宅巍然屹立,除了屋脊脱落几块瓦片外,没有任何损伤,堪称“屋坚强”,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那里照常生活。这座抗七级地震的逾百岁的“屋坚强”,让人想象到,当时的建设者,怎样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夯实地基、垒砌砖石、上梁覆瓦,赋予一座房屋以“稳固”的基本特性,让它如生根一样在大地上耸立起来,仿佛凝固的人格,无言地诠释着真纯和尊严。面对老而弥坚的“屋坚强”,以高度文明自许的,不断地推出楼歪歪、桥脆脆等豆腐渣工程的现代人,难道不赧颜自惭吗?
曾无意间翻开一本韩寒的书,惊讶地看到一页纸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行字,过多的空白晃剌着我的眼。不管内容如何,这样不惜纸张的排版方式,能让人产生的只有“打肿脸充胖子”、短斤少两等诸如此类的联想,这不是典型的“吹泡泡”吗?这种做法是对“书”的亵玩,是对读者的戏弄,是可耻的。泛观当今的书籍,原创作品,有韩寒式内容上的以少充多的吹泡泡,还有思想上以无充有、拾人牙慧的吹泡泡;译作则有移花接木、粗制滥造、改头换面等各种类型的吹泡泡,外观越来越花哨,内容越来越粗糙,难见几本能称得上书的书。
两年前,在当当网,想买一本杨紫陌的书,看到后面跟着一串推荐,以为也是杨紫陌的,没细看就又点了一本。拿到手才知道不是,是一个叫倾蓝紫的人写的,书名大概叫《绵瑟无端五十弦》,说是赏析古典音乐的,看了一两页,根本看不进去,全是堆积辞藻、故弄玄虚,没一点艺术含量。某天,觉得花钱买了,硬着头皮看看吧,兴许能受点启发呢,结果怎么也看不进去。买错书跟买错衣服不一样,衣服买错了送人或沉入箱底甚至直接扔掉都无所谓,而买错书,总觉得是欺骗了自己的心,很难释怀。
如今再翻看二十八、九年前买的《莎士比亚全集》 、《简爱》、《寄小读者》、《红岩》等书,竟感动于译、作者和出版人的诚敬与辛苦。作品皆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译作都有数页论述精辟的序言,译文信达雅,书籍的装帧与版式简静大气,文字排列疏密合理,校对精严,无错字漏字,尽显文字的庄严和素丽,这才叫书,这才是不吹泡泡的本来面目的书。
无论是为官作宰,还是做普通百姓;无论是劳心,还是劳力,如果都能像杨绛先生一样秉持“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的原则,我们的社会将会去伪存真,删虚崇实,简单明晰,安稳踏实,端严祥和,无往而不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