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中的蟋蟀

(2014-09-24 08:12:49)
标签:

古诗词

蟋蟀

分类: 备课参考

http://s10/mw690/001vfFQXzy6MhHtRwb739&690

诗歌中蟋蟀的意境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022410:58

蟋蟀是个寻常的小虫子,又名促织,在北方的村庄和野外随处可见但它却比别的昆虫更具知名度,这不独因它是一些人的玩物,以好斗闻名——斗蟋蟀是自唐天宝以降的事,而蟋蟀进入中国诗歌的经典,则比蟋蟀可斗更为久远在距今2500年前的诗经·唐风中,就有蟋蟀篇,其诗曰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等,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诗十九首之七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之十二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蟋蟀因是秋虫,等它入室鸣叫,已是天凉岁暮时节,因此,在凄清的夜晚,对古人来说,听着蟋蟀的鸣叫,最易引起对时光飞逝的伤感这基本上为蟋蟀入诗定下了调子在此以后,唐杜甫的诗中感叹: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宋姜夔的词中不止一次地沉吟:乱蛩吟壁”“藓苔蛩切”“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数千年过去了,到了现代,诗歌中用蟋蟀来表现悲凉忧愁的基调仍然不变试看余光中的蟋蟀吟

 

中秋前一个礼拜我家厨房里/怯生生孤零零添了个新客/怎么误闯进来的,几时再迁出/谁也不晓得,只听到/时起时歇从冰箱的角落/户内疑户外惊喜的牧歌/一丝丝细细瘦瘦的笛韵/清脆又亲切,颤悠悠那一串音节/牵动孩时薄纱的记忆/一缕缕的秋思抽丝抽丝/再抽也不断,恍惚触须的纤纤/轻轻拨弄露湿的草原

 

入夜之后,厨房被盅于月光/瓦罐铜壶背光的侧影/高高矮矮那一排瓶子/全听出了神,伸长了颈子/就是童年逃逸的那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入夜,人定火熄的灶头/另一种忙碌似泰国的边境/暗里的走私帮流窜着蟑螂/却无妨短笛轻弄那小小的隐士/在梦和月色交界的窗口/把银晶晶的寂静奏得多好听

 

在写这首诗之前,他在与大陆诗人流沙河的通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可能也是这段话激发了灵感,他后来写了这首蟋蟀吟,而这段话也给收信人流沙河留下了一个诗眼,流沙河亦来了灵感,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中说:

 

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海峡这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一个念头,或者说是一次灵感的闪耀,成就了两首隽永的好诗,也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诗人李瑛叶延滨灰娃吕德安也写过一些以蟋蟀为题的诗,叶延滨的诗感慨唐宋历史,联系现实,灰娃吕德安则有些晦涩,而李瑛依旧传承了旧有的格调,且看他的蟋蟀

 

产后的田野疲倦地睡了/喧闹如雨的秋声已经退去/夜,只剩一个最瘦的音符/执著地留下来/代替油盏,跳在/秋的深处,夜的深处,梦的深处

 

轻轻的,胆怯的/一只没有家,没有寒衣的蟋蟀/躲在我庭院的角落/挣扎地颤动着羽翅

 

如一根最细的金属丝/从它生命的最深处抽出来/颤抖在落叶霜风里

 

会叫的白露/会叫的霜花/是我童年从豆秧下捉到的那一只吗/养在陶罐用草茎拨动它的长须/现在,我的童年早巳枯萎

 

而今,这孤凄的叫声/像敲打着我永远不会开启的门/震撼着我多风多雨的六十个寒暑/六十年和今天的距离只有几米/但我不能回去

在秋的深处,夜的深处,梦的深处/一丝凄清的纤细的鸣叫/犹如从遥远传来的回声

 

激起我心头满海的涛涌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位旅居国外的诗人也写过带一只蛐蛐走世界,诗中说:于大洋彼岸/昼于思绪纷飞的案边/夜于华发散落的枕边/听它苦吟/一亩一亩的乡愁/一顷一顷的乡恋这首诗的意象和表达形式都比较老套,而蟋蟀仍然承担着同样的角色

 

从诗人的诗中可以看到,那蟋蟀虽然叫声微弱,但在秋凉的夜里,却极具穿透力,最能惊人心灵,震人魂魄,发人深思,尤其对于感情极其细腻敏感的诗人

 

蟋蟀在新诗中,基本继承了诗经中的象征意义,但也不是绝对,也有变奏,比如意象较为独特的愤怒的蟋蟀》。这是诗人邵燕祥在文革后复出的作品,邵燕祥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干预意识和正义感的诗人,尤其经过文革的洗礼,他更加面对现实,持有更为坚定的社会批判立场诗歌多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问题,具有尖锐的论辩色彩,在诗的情绪基调上也是激愤而炽热的在该诗的开头,他写道:世界上有多少蟋蟀,你问我是哪一个,然后他说,我不是在窗下鸣琴,在阶前鼓瑟的快乐的蟋蟀,不是在灯阴绷线,织半夜冷露的悲哀的蟋蟀我也曾悲哀/我也曾快乐/但我是那只愤怒的蟋蟀/五百年前那一个/苦孩子的魂/为了救人/为了补过/化成一只小东西/因愤怒而忘了纺织/因愤怒而忘了唱歌/因愤怒而张翅,而伸须/而凝神,而抖擞,而跳起角逐/而叮住不放的/那一个!邵燕祥的诗,取自蒲松龄一篇名为促织的小说,内容说的是明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下欲媚上,到处要人进贡蟋蟀,事情摊到一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成名身上成名惶惶不可终日,忧闷欲死,无奈到处捕捉,终于得到一只上品,谁知刚刚到手,却被好奇顽皮的儿子不小心捏死了儿子惧怕,投井自尽虽被救起,却昏迷不醒成名又悲又惧,一夜未眠,天亮时忽听门外蟋蟀在叫,成名赶快来捉,谁知一只公鸡看见来啄,成名骇立愕呼,幸未啄中,蟋蟀跳开,鸡又逼进,眼看蟋蟀已在爪下,成名顿足失色,但这时鸡伸颈摆扑,非常痛苦,到跟前一看,蟋蟀已跳到了鸡冠上,力叮不释原来这只蟋蟀是他的儿子的魂魄所化这里的蟋蟀,成为愤怒反抗的化身(五味子)

 

古诗词里蟋蟀鸣

刘昌宇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蟋蟀是报秋的使者,在一声声唧唧的蟋蟀漫吟轻唱中,凉风四起,秋意渐浓

 

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每当秋天来临时,我就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隽永的诗章蟋蟀好比一个个天才的演奏家,或单奏或合奏,时断时续,交替错杂,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清脆悠扬的鸣声,清脆响亮,温婉动听,使秋的夜秋的色在诗人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地弥漫开来聆听着床下蟋蟀那情真意切的呼唤,伴随着绵绵秋雨,着实也给诗人深思和期盼,也让长期客居他乡的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最早有关蟋蟀的诗吟见诸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人往往以蟋蟀对气候的反应来表达季节的变迁到了十月渐冷趋寒,蟋蟀在野不堪凄冷,入室而叹秋意的萧瑟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这首国风·唐风·蟋蟀告诉人们:天凉好个秋,蟋蟀已经来到我的家,日子过得如此之快,还是让我们尽情享受美好生活吧!但华年易逝,绮梦难偿,鸣声凄凄切切,又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夜静月明,寒蛩惊梦,绕阶独步,松竹老,两鬓白,知音何处,壮志难酬失落无奈和惆怅的意境,融入这秋夜蟋蟀的悲吟之中作者满腔的爱国忠愤化作了记梦之词,因此成了千百年来壮怀蕴藉的名篇

 

韩愈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秋风萧瑟时,蟋蟀鸣声不仅给人幽思,也给人快乐和振奋宋代姜夔题记: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以贮之明代诗人顿锐的观斗蟋蟀曰: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昂臧忿塞胸,彭亨气填臆将搏必踞蹲,思奋肆凌逼既却还直前,已困未甘踣……”在此首诗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蟋蟀激烈争斗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并由虫及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超然态度蒲松龄促织中的描述,也更进一步说明斗蟋蟀的游戏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蟋蟀就是一种被人们喜爱的灵物,它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秋天时节的完美,乐意为人们带来灿烂和欢悦,无怨无悔地鸣奏出生命最铿锵的乐章

 

又闻秋夜蟋蟀鸣听,丝丝缕缕高高低低的唧唧声正从千年的古韵中飘来,它们用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纵情高歌,讴歌秋天的成熟和绚丽,让人心澄目明,心旷神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