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静夜思”写作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左右。时年26岁,李白前往扬州,秋病,客宿于旅舍。诗人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望见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童叟皆知,海外华人及汉学爱好者皆耳熟能祥,传诵千古的绝妙华章。
全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晦涩的典故,直白流畅,极富画意。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完美体现了诗作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境界。(明代胡应麟)明,清学者好评众多。在此时段,地点,李白还作了《秋夕旅怀》,称“静夜思”的续篇:“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但其影响远不如“静夜思”广泛,深远。当然,事物都有两面,尽皆说好者,决无可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说李白诗歌较俗,十首诗歌中倒有九首写美酒和妇女。宋代名士赵次公则言李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正何补于教化哉?”,都嫌他沒有使人民群众受到教育,你写得再好有什么用?各家看法,姑且听之。
关于静夜诗的版本关注,据传源自于岀生我国河北,三年前去到日本的学生发现
课本上的李白名诗《静夜思》与他在中国时学过的内容不一样。这首诗在中国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为“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他很诧异,到处查询,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日本共同社就此发布通稿后,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大陆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间,中国内外,沸沸扬扬。
虽李白为唐人,作于唐代,但在现存的唐代诗选或其他典籍中,都没发现“静夜思”的影子。现知,主要有二个版本,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日本流传的宋版本,另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明版本。这中间虽内容相同,但因组合不同,字数差异,表现形式等等,相传有五,六十种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为主要宋本。因时间更接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相对是较为准确的,因之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宋蜀刻本宋敏求辑编的“李太白文集”,以及元人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人高棅的“唐诗品汇”,清康熙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尽皆如此。另外,日本人在其“静嘉堂文库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中也是这样。因日本人崇尚唐诗,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文集”,清文渊阁四库写本,民国及现当代的排印本等等,《静夜思》的内容一直都没有改变。
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将静夜思第三句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把“静夜思”的第一句改变为“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保持不变。直到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很多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李白的“静夜思”,虽只四句,短短二十字,但呈现版本及说法纷繁,谁是真正的李白原诗,现无定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莫砺锋在“百家讲坛”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百万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对“静夜思”中第一句的床字也有争论,大体有五种解释:一为现在的卧具,床。二为井栏。为防人不小心跌落井中,古时井都有井栏,称银床,多为木质。如温庭筠的《瑶瑟怨》:“冰簟
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三为井台。古井有台,防髒水,髒物落入。多为三两阶。四为床是窗的通假字。因发音相近,窗前有月光,解释也还合理。五为今人马未都提岀的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小凳,即所谓“交椅”、“绳床”,“马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