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文字形体的审美特征

(2008-05-11 18:00:45)
标签:

美学

                       汉文字形体的审美特征

                           谢其军 

     提要:汉文字历史悠久,以独树一帜的表意特征,支撑着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由汉文字的书写而演绎的书法艺术,可称为独到的中国艺术,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在美学研究时,人们往往探讨的是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不去探讨作为书法艺术源头的汉文字的审美性实乃研究之不足。本文为弥补这一不足,就汉文字的审美性作一点探讨。本文认为,汉文字的形体具有审美性和审美特征。其审美性与汉字的结构、汉字笔画的组成有关系,汉文字的审美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在研究美学,特别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时,不能不研究汉文字形体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美学;汉文字;审美特征。

在人类无数伟大的创造中,文字无疑是灿烂夺目的成就之一,以至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一向把它作为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里程碑。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两岸率先点燃了文明的篝火。尔后,汉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其文明光芒照亮了周边地区,推动东亚地区的文明滚滚向前。产生于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曾与汉字相映生辉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印度古文字早已绝迹,唯有汉文字使用至今,成为历史最悠久的自源文字。

一.     汉文字形体的构成特点

什么是文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许慎的意思是说,仓颉最初创造的字就是描画各类客观事物形成的,所以叫文。人们把象形字体为形符和声符,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新字,这些新产生的字对于象形字来说就像母体分娩出的婴儿或者蛋中孵出的幼雏一样,所以称为“字”。作为父辈的“文”和作为后代的“字”合在一起,总称为“文字”。

《辞海》说: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作用。

这句话就包括了文字功能的三个方面:一,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二,文字是跨越时间、空间传播语言的工具;三,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尤为突出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它含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即1,文字是符号;2,文字是书写的符号;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既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那么它一定是可视的,有一定规则图形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具有可视性、图象性,是描绘事物的。

汉文字,则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汉文字的形体,每个汉文字是一个方块形状的书写形体,许多方块还可以解剖成若干部件,部件又可以拆成笔画。

例如一个不认识的“田”字,也可以看出它的整个形体呈方形,由“口”和“十”两个部件构成,对汉字稍有了解,就知道“口”由三笔构成,“十”由两笔构成,这个字共含五个笔画。可见,就形体而言,汉字有“方块”、“部件”、“笔画”三个层面,所以汉文字形体的特征是:以一定的笔画按照一定的笔顺而构成的方块来记录语言。这种方块具有审美性。

二,汉文字形体应当具有审美性。

多数美学家都认为,汉文字的书法艺术具有审美性。而作为书法艺术源头的汉文字,不具有审美性。认为汉文字是以一定的笔画按照一定的笔顺而构成的方块,有何美的东西?个体的汉文字不具有审美性。

1、          汉文字是劳动人民的劳动产品。

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就存在于人类劳动产品之中”,“劳动创造了美”。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曾描述说:“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里的野牛,是有名原始人的遗址,……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一面看,知道野牛这东西原来可以用线条移在别的平面上,同时仿佛也认识了一个‘牛’字。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倚,文字就多起来,史家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综合许慎和鲁迅的说法,字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的,是劳动的产品,所以美存在于字中。

2、          汉文字具有形象性。

美的特性在于形象。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

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鲁迅在《汉文字史纲要》中曾指出,中国字有“形美以感目”的特点,这“形美”主要指它的形象性。

汉文字从它产生时就是有象形的特征。《易系辞》说:文字的制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国文字起始于象形。例如:日、月、车、山、水、木、牛、羊、目、鸟、衣、刀。后来,为了适应记录复杂事物的需要,发明了指事(以象征性的符号表示字义)、会意(以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意义)、形声(以表意义的符号和声音的符号并用造成新字)、假借(借用同音字)等方法制造文字,汉文字于是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但它并没有脱离开象形的属性。就简化了的汉文字基本笔画而言,其形态也是多样的,有点、横、竖、折、撇、捺、挑、钩等。偏旁结合变化统一,加之笔墨、纸张等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能,运笔方法的极其讲究,笔画字迹便有粗细、肥瘦、方圆、刚柔、浓淡、枯润等多种变化,这样,汉文字的写法,每一点画都可能构成一个形体,可以寄托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一点,有时如高峰坠石,有时圆润如珠玉,有时又活泼如蝌蚪;横画,有时如天边阵云,有时象平原坦荡,有时又象玉案横呈;一捺,有时可以形成金刀、漫游鱼、“游鱼三折”等印象;与钩子结合的各种折画的写法,也可以造成浮鹅、龙尾、凤翅、飞雁等形体。由此可知,汉文字的形象性,从而使汉文字具有审美性。

3、          汉文字具有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汉文字是以一定的笔画横、竖、撇、点、捺、提、钩,按照一定的笔顺而构成的。换言之,就是说一个汉文字是由一定的笔画有规律的组合而成,从而构成汉文字的形式美。如果说汉文字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一则不可能构成汉字,二则不可能构成形式美。如“雨”字的笔画“一、   、  、   、   、等。我们不遵循其书写规律,可以写成:       、       等,这些符号虽有“雨” 字所具有的笔画,但它们不能构成汉字,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形式上的形式美,或许有人说,我用无数的笔画来构成一个具有形式美的东西,如:(因无法画于此,故略)

 

 

 

这是一幅都市一角的速写画,它是由无数的横、点、钩而构成的,它具有形式美,而不是汉字。

所以汉文字不仅是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而且具有形式美。

三、汉文字形体的审美特征

既然汉文字具有审美性,那么汉文字形体就有审美特征。

1、          汉文字形体的对称平衡参差美。

对称,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如人体中眼、耳、手、足都是对称。古希腊美学家曾提出:“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对称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的存在形式。事物的对称形式,就会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

平衡,指事物在左右、上下、前后等两方面的布局上出现等量不等形的情况—即双方虽然外形大小不同,显得参差不一,但分量却是对应的。参差美包含于平衡美之中,平衡是对称的变体。

对称平衡,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汉文字字形结构同样构成对称平衡。按字的结构方式来看,对称平衡美有不同的特点。

独体字,主要指点画的几乎应对,中间以一笔画作为中轴线。如:“小”,此字可以将竖钩作为中轴;“山”,可以将中间的一竖作为中轴线;“本”,也可以将中间的一竖作为中轴线;“木”、“巾”、“十”、“士”、“土”、“丰”、“串”、“平”、“来”、“中”、“工”、“未”、“末”、“申”、“甲”、“米”、“由”、“个”、“美”、“王”等等,这些字,都可以将中间的一竖作为中轴。左右两则均等,从而构成独体字的对称美。

左右结构的汉文字,其对称美指左边是一个什么字,右边也同样是一个什么样的字。如:“朋”,它的左边是“月”,右边也是“月”,从而构成字形的对称平衡美。在这些字形中,其中轴没有明显的笔画,往往是虚拟的。如:林、从、非、双、羽、兢、弱、竹、棘、赫、八。

上下结构的汉文字,其对称,多是指上面是什么字形,下面也是什么字形,其中轴往往是虚拟的,从而构成对称美。如“出”,上面是一个“山”字,下面也是个“山”字,这便构成了字形的对称平衡美,象这样的字形还有:多、吕、昌等等。

汉文字形体的参差性,往往是偏旁、笔画、独体字之间搭配适宜,从而使汉文字形体参差不齐,构成参差美。这一原则在合体字的结构中,更为重要。如:“样”,左边的“木”笔画少,右边的“羊”笔画多,显然参差不一,然而“木”占去整个字的空间的三分之一,在视觉上,笔画少的占空间多一点,笔画多的,占空间少一点,看上去就显得平衡了,从而构成平衡美,如:稳、结、体、汉、形、拟、则等等。

又如上下结构的汉文字,品、晶、磊、淼、众、森、焱、毳等,上面是一个独体字,下面是两个独体字,显得不均衡,而上面的字占去整个字体空间的一半,从空间而言,上下是平衡的,而字形则是参差的,因而构成汉文字形体的参差美。

2、          汉文字形体的节奏美。

在运动中,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在生活和劳动中以至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节奏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那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郭沫若曾说:“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那么汉文字的节奏美在哪里?汉文字是由点、画的长短、布局的疏密平险、结构的奇正巧拙来形成汉文字的节奏美。如:“之”,由点和“廴”构成,“法”字,由“氵”、一横、一竖、一横、一折、一点构成,这些点画有长有短,长短相间,构成汉文字的节奏美。又如“撬”,其布局是左疏右密,在右边,则又是上疏下密。又如“慢”,左边为“忄”,右边则是由“日、四、又”构成。这种疏密相间,从而构成汉文字的节奏美。虽说汉文字是方块字,但字与字之间又有奇正之别。如“国”、“重”、和“也”、“廾”、“弋”、“戈”、“廴”、“乙”等字,“国”字形为正,“乙”等字形为奇,这字形的奇正相间形成了汉文字字与字的节奏美。就一个字而言,也存在着奇正相间,如“病”,则由“疒”和“丙”构成,“疒”形为奇,“丙”形为正,奇正相间,从而构成方块字,也就形成了汉文字的节奏美。

3、          汉文字形体虚实相间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汉文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空白为虚,点画为实,虚实相生,虚实相间,才构成一个方块字,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分布适当,和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字中的笔画空白构成一汉字,也构成一图、一景,然后再由景而生情,从而形成汉文字的意境美。如“之”,实的部分少,而虚(空白)的部分较多,由“虚”而衬托(突出)“实”,给人以遐想,“之”如蛇在沙地、水中游动,如河流在大地蜿蜒,如云彩在天空中飘移,这是将实部分的“之”看着蛇、河流、云彩,将虚的部分的空白处,看着沙地、水、大地、天空。这种虚实相间而形成的景(或画),使人见之而生情。所以这就构成了汉字的意境美。如“龟”,古字形象乌龟,它实的部分象乌龟,虚的部分(白处)可看大海、海滩等,以构成其意境美。

汉文字的虚实相间,如同中国的写意画一样,寥寥数笔与空白相间,形成无穷的意境美。

4、          汉文字形体在写体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汉文字是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既然为书写,则有不同的书写体,就汉字书写体而言,就有篆、隶、真、楷、行、草等。刘熙载《艺概》说:“书凡两种,篆、分(隶)、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篆、隶、楷之体,表现为静态的美。由于点画规整、行笔稳健,具有稳重之感,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是如此,因而晋代的魏桓形容隶书结构“高下连属,似,崇台重宇”。宋米芾《读书评》形容颜真卿的作品“如项羽挂甲”、“铁柱持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这就是静态之美。但静中也有动。篆书笔画回环曲折,隶、楷的磔、撇、钩、挑,都有一种自然的运动感。所以,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婉转流动)”;张怀瑾认为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势飞腾,其形庄俨”。

草书、行书,表现动态美,而于变化中求平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但由于它点画游移,运笔畅快,结体自由,主要倾向是动的,因而使人产生动的意象。如虞世南说草书“飘飘如闻神鬼泣,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苏东坡赞王羲之草书如“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又形容自己的草书“兴来一扫百纸尽,骏马攸忽踏九洲”,足见其动态美。

5、          汉文字形体变化的神韵美。

汉文字本身是一种“衍形文字”,即形体在不断发展。汉文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只要少数字母,并区别印刷体与书写体,也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它一经完善,就比较稳定。而汉文字,开始就是象形的,各种事物,很难用一个统一固定的符号加以表现。既不统一,就会经常进行调整,于是要不断变化。变化演变过程中,总是本着适用的原则、审美的原则,沿着之样一条路线,省繁就简,变连笔为断笔,变数点为一划,变多划为数点;笔画也变均匀一律为有粗有细,偏旁也渐渐混同、合并。这样,书写速度就加快了,因此,汉字“仿佛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汉文字,形体是在不断变化的,但不管它怎样变化,都具有一种神韵之美。

汉文字形体变化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化字楷书。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楷书,字体有着变化过程,但每一种字体,其字形都有着汉文字所独有的美,独有的韵味。甲骨文、金文象形字,大小参差,牡牝相衔,具有图形美、布白美、接应美,有艺术画的神韵。小篆,笔画粗细均匀、圆滑,具有匀称这神韵美。隶书字形微扁具有稳重、平静之神韵之美。楷书(含简化字楷书),结构圆紧浑厚、字形端庄、笔画粗细、长短相间,具有一种工笔画之神韵美。草书、行书,笔画相连,有一种气势磅礴、飘逸之神韵。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则是由一个“京”

字变体而来的。看去,是一个汉文字的“京”,又象是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又象是一个人载歌载舞在欢迎四方宾客的到来。会徽上变体的“京”,又似甲骨文中的“龙”字。京——运动员奔跑——人载歌载舞——中华“龙”,充满着无穷的韵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汉代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为之书矣。”可见,汉文字字形之美,是以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为发端的,文字形体的变化,是永远也脱离不了汉文字这种神韵美的。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审美性,而作为书法艺术最基础的汉文字形体,也同样具有审美性及其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汉文字学新论》、《美学原理》、《美学散步》、《美学基本原理》、《古代汉语》、《训古学基础》、《康熙字典》、《新华写字字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