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摘抄笔记三十:卫灵公第十五(二)
(2009-10-12 16:26:16)
标签:
《论语别裁》南怀瑾选集卫灵公第十五摘抄笔记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讲到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才华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
在上论中《公冶长》篇,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可见子贡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前言又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jie音同“洁”)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假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现在这些人啊!他感叹了这一句,下面没有讲下去,而包含了许多意思。然后他讲另外一句话:“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做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带人。
《庄子》也曾经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这是孔子对于时代文化在演变中的一个感叹。他当时研究中国上古文化,就说恐怕以后研究更困难了,史料都丧失了。他还很幸运看到古代历史残缺的资料。举一例说,古代有马的人,借给别人骑,现代对于这点资料都很难找到了。这是孔子随便举例,不是说以后的人就没有这种厚道了,这意思主要是说,这一点残缺的文字,他还看到了,但当时一般人对上古的研究,资料就不够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瘾、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两种解释,姑且可以这样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来用。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是从毁誉的问题讲下来,一直讲到这里,孔子又说,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都爱好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一切人事、一切历史,都是人的问题。人才能够弘扬道,即真理。真理是个抽象名词,呆板的,它不能弘扬人,须要人培养真理。可见孔子始终讲的是人文的文化。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对于过错的看法: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能改过就好了。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真正的过错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他自己曾经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因而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门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结果发现没有用,不如去求知。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nei上声)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好的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发财不一定。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埋没。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眼光看得准,创业容易;在春风得意、该煞车的时候也能煞住,则是最高修养。可是在这个时候的人,总是不肯煞车的,只顾向上面冲,结果得到的,必定会失掉。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要做得恰到好处。
如果智慧够了看得准,“仁能守之”,也拿得稳,但是内心上没有真正庄敬,口头说为社会、为别人,人家还是不服气的。
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这三点以后,外在的行为动作,还要处处守礼,有礼貌,有法度,有规矩。做到了这四点,做人、做事、从政、修养、事业、才能尽善尽美,否则总归有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段话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以客观而言,我们对伟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处来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伟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长处。以主观而言:君子之大,有伟大的学问、深厚的修养、崇高的道德,看事情不看小处而注意大处。小人则不可太得志,如果给他大受,他受不了,小地方他就满足了。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一般人一提到仁义的事,那种惧怕的心理比怕水火还更厉害,水会淹死人,火会烧死人,所以人看到水火会怕。他说,我看见过人跳到水里被淹死,跳到火里被烧死。仁义没有这样可怕,真去做的话,不会被饿死的,真仁义还有好处的。
这里孔子是说一般人的心理,讲到仁慈就怕得很,生怕吃亏,孔子就讲了一句幽默话,说没有看到谁跳进仁里被烧死淹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义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对老师,老师错了就是错了,并不见得老师一定对。老师做得不仁,就不对。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教育。他这句话就是告诉学生,只要认真理、认正义。也等于西方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一个君子,要真正的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的违反了正义。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为人臣下的时候要敬,就是现在讲的“负责任”,先真正能负了责任,然后再考虑到自己待遇、生活的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一律谆谆教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思想目的不同,没有办法共同相谋。但并没有说一定要排斥。没有办法互相讨论计划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说话、文章都是辞。孔子说,真正的好文章,是表达意思,好的文章不要“作”的,雕凿起来就不行了。这一句同时呼应上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说明文辞不过是学问的枝末。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乐师。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与后来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
这个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古代没有桌子板凳,席地而坐,就和后世日本的榻榻米一样。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很噜嗦地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南怀瑾先生坚持主张《论语》是连贯的。他说,这一篇由第一段,孔子不肯答复卫灵公的军事问题,一直讲到做人处世,结论是要帮助残废孤苦的人。而且又以孔子接待大乐师的事,烘托出国家的根本在礼乐。可见每篇的编辑、安排都是起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