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笔记二十:子罕第九(二)
(2009-04-25 10:50:01)
标签:
南怀瑾《论语别裁》子罕第九摘抄笔记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外面,参加政府会议的时候,与这些高级的国家大臣一起,参加会议,正式从事于国家的政务。回到家里则规规矩矩是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官架子。在父亲的立场就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弟弟的立场,对兄长、对家里的人就应该尽到作弟弟应尽的义务。对于生死大事,尽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里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尽量的帮忙。不迷醉于酒,没有酒瘾,而且始终保持清醒,不会在喝酒以后,有酒态醉意,更不装疯卖傻。孔子说,我这个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务员就规规矩矩是个公务员,回到家里就规规矩矩是家里的一分子,朋友之间有困难,尤其是有丧事这类患难,则一定尽力帮忙,平常做人,不在迷醉中。除了这几点以外,我无一长处,一点学问都没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i音同“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我们去挑泥土来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担泥土的,已经挑了九十九担,最后,少了一畚箕(benji音同“本机”)泥土,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极到顶点。是谁使你停止的?孔子说,还是自己心理的疲劳与退缩,不是客观因素。孔子又说,譬如填平一块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点,这个进步,也不是外来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孔子这里所强调的,是指一切的作为,其成功或失败,都在于一个人自己,不要推之于外来的因素。外来的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关系。
南怀瑾先生解析到,一切的进德修业,都是如此。不但是学问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业的成功,原则都相同:不是进步,就要退步。没有进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尤其对于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难!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够征服自己。事实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难。所谓道德的修养,就是征服自己。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un音同“迅”)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话说的“格言”,有颠扑不破的哲理。“巽与之言”就是顺从的话,顺着你的意思的话。“绎”,就是演绎,要反省、研究、推敲、分析一下。
孔子说历代的格言,能够说不信从它吗?仅仅欣赏也没有用,要把它当成一面镜子一样,照照自己,反省反省,发现自己的毛病,然后彻底改正,这样读书,才是学以致用。有好听的话谁不愿听?光喜欢好听的话,自己不加反省、推敲,孔子说,对于这种人,我也实在拿他没有办法了。
南怀瑾先生从“法语”一词,谈到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怎样才能不走弯路。他认为最直接的方法是先去读“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四本书,努力一点,三个月的时间,对中国文化基本上就懂了。《三字经》,三字一句,把一部中国文化简要地介绍完了。历史、政治、文学、做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尤其是《千字文》,一千个字,认识了这一千个字以后,对中国文化就有基本的感概念。这几部书,浅近明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表达出来了。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yun音同“运”)袍,与衣狐貉(he音同“河”)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i音同“志”)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站在一起,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度,这种修养,只有子路做到。孔子用《诗经》中两句诗称赞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不求”,你官大,我不想做官;你钱多,我并不以为钱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并没有觉得穷是悲哀,对你无所求嘛!“不忮”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与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
对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里非常恬淡、平静。如此做人做事,哪里还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气度高华。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这两句奖励他,就“终身诵之”。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永无止境,以此到处炫耀,你就已经不行了。因此孔子的结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di音同“弟”)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用得很妙。唐棣(也称棠棣)是一种植物,像栗子一样五月间开白色的花。这诗上说到看见唐棣开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些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意。
孔子说,实际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其实,最高远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浅近的。我们往往把摆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经心,不屑去考虑,才种下失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