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朋友

标签:
再说朋友需求温暖杂谈 |
分类: 心情感悟 |
再说朋友
最近看到“时光客”博客中博文“什么是朋友”,一方面佩服博主的知识广博,引经据典,让人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认同博主的观点,另一方面,佩服博主敢于对人们熟知事物作出挑战性思考,提出挑战性观点。但佩服之余,本人还是想说点什么。
每每当学生谈论友谊或是真正的朋友这类话题时,总免不了引用这样一个句子:“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翻译成汉语为:“患难见真情”。此时我总会有一种困惑,真正的朋友怎么会和“need”“需求”联系在一起呢?中国文化中对功利常持贬抑的态度,推崇纯精神的友情,如
但反思现实生活,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西方人强调的“need”“需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需求既可是精神上的,也可是物欲上的。在汉语中,很清晰地分别用不同的用词表明了朋友间的亲疏利益关系。“知己”或“知音”,“知心朋友”,这是一种心灵甚至灵魂的共鸣,无疑是朋友的最高境界,也最难寻觅,于是有“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之说,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普通朋友”,有志趣的相投,也有利益的共存。我们大多时候,只承认志趣的相投,因而往往因利益的冲突而分道扬镳。“酒肉朋友”(英语用“fair-weather friend”表示),也是朋友的一种,顾名思义,有酒有肉即朋友,大难来时各自飞,言尽物欲之交的丑恶。我们总抱怨知己难求,而又对酒肉朋友不屑,结果,常见于生活中的是一般朋友,既有精神需求,也不排除物欲之求。这样看来,西方人看问题较我们更简单,更直接。西方人明确指出真正的朋友,就是“a friend in need”“需求中的朋友”,够现实吧!而中国人,高不成,低不就,只得“屈”居于中间了——只得像西方人一样现实点了,呵呵!
其实,人总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止是纯精神上的,还有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之中,如同西方人对朋友的理解——朋友以多种形式存在,表现为同学、同事、兄弟姐妹、配偶、父母、邻居以及宠物。正因为此,生活才丰富多彩,生活才有了意义。我们无须因为朋友一词与欲求的联系而鄙视朋友一词,甚或否定朋友间的真情友爱而舍弃朋友,或是因失望、绝望而不再“奢求”友谊地久天长。无欲无求,是一种消极避世;也许,有所欲有所求,是人的本性,更是一种人生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人的欲求是什么,会怎样影响自己和别人以及社会,取决于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与其避世,不如积极处世,与其拒绝非精神的朋友之交而归隐山林,不如积极创建基于一定道德文化修养的朋友家园,享受那份愈久弥香的友谊之情,成就一段灿烂而无悔的人生。
人生苦短,有朋友作伴,洗却“把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寂;有朋友相伴,快乐因分享而无极,痛苦因分担而消却。
拥有朋友吧,给人温暖的同时,也享受一份温暖。
我私下认为,网络时代的网络朋友正是一种寻求纯精神之交的现代方式,现代科技赋予了现代人更优越的条件来实现这一梦想。不用见面,不有为现实生活的种种地位名利之累,有的只是思想之交流,情感之交汇,心之交融。真希望,在将来的词典中,“网友”能成为知心朋友的另一代名词,有如“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