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笔记二:学而第一(一)
(2008-10-25 10:20:54)
标签:
《论语别裁》南怀瑾选集摘抄笔记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笔记二:学而第一
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学问不是文学,读书并不就是学问,哪怕不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南怀瑾先生认为“习”是“见习、体验”。孔子说,随时随地思想,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自有会心的乐趣。
寂寞的享受。要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一生寂寞。“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期间的五百年孔子是非常寂寞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哪怕是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怨天、不尤人,只自己痛切反省。
南怀瑾先生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先生评到,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了人文文化。
南怀瑾先生用西方十字架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孝道作有趣的比较。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南怀瑾先生认为,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尽管西方文化中说上面有上帝,但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而西方文化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孝”是什么?是西方文化叫的“爱”,也是回过来还报的爱。父母照顾了你二十年,你回过来照顾他们,这就是孝。
什么是“弟”(悌)?弟就是兄弟姐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加朋友这一伦,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有子名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三岁。
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学问的根本,在培养孝悌,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方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
“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后来嫡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着他学的。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的三传弟子。
南怀瑾先生认为,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这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什么是“忠”,古代和后世的解释稍有不同。古代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尽心地做。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南怀瑾先生认为此句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
“道”是领导的导。
“国”,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是当时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
“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节用”经济上要节省。其目的是“爱人”。“使民以时”,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门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做事非常谨慎,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有博大的胸襟,能够对他人友爱,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按自己的兴趣志向,量力而行,文学、科学、艺术各听自由。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说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名卜商,比孔子少四十四岁。孔子死后,在战国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是动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
“色”宋儒解释为“女色”、“男女之色”。“贤贤易色”宋儒的解释是:看到贤人——有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了,自己的妻女或丈夫都丢开。
南怀瑾先生认为,“色”字是指态度、形色。“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但“食色性也”是出自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如果一定要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有孝子了。南怀瑾先生用这个道理来解释:“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中的“君”字从文字的字形上看,指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着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如果交代一个任务给某一个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个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学问。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无友不如己者”宋儒解释为: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至少学问道德要比自己好。南怀瑾先生认为,上一句讲自重,此句讲尊重他人。他认为此句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世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南怀瑾先生说,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但是人类有个毛病,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此句的解释只对孝道而言:对过去了的人,死去的先人,我们要怀念,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古人的解释,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他认为,“终”是结果,“远”是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远因来的。南怀瑾先生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明佛家的菩萨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而普通一般人“凡夫”后果来了他才怕。
“慎终追远”,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