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关于一个高考状元捡垃圾的心理访谈。高考状元因为与同学的交流困难而退学,最后沦落到与母亲一起捡垃圾过日子。节目最后有两句话:“请妈妈对儿子关上回家的门,这样儿子就长大了。”“放手也是一种爱”
对母亲来说这将是多么不忍的一件事呀!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长大成人,然而,哪位母亲又忍心亲手关闭那扇儿子回家的门?尤其是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篇关于把握和放手(hold fast and let
go)的文章: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辛德勒的<<人生的两条真理>>(Two
Truth to Live
by),也许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怎样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另一堂课的学习更是对中国人来说难上加难的,那就是:怎样学会放手。
下面引用这篇文章,也许我们能从中有些许的领悟
人生的两条真理
人生的艺术就是,要知道何时该紧紧把握以及何时该放弃。因为人生就是一对矛盾,它既让我们要抓住人生的多种赐予,同时又迫使我们到头来不得不放弃。正如前辈们所言:人出生时双拳紧握而来,去世时却是松手而去。
我们当然应该抓紧这神奇而美妙的生命,因为它的美,充满了我们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其实,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我们却常常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才突然觉醒,意识到其中之美,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追忆褪色的美,消逝的爱。但是更令人痛心的回忆是当繁华盛开时没有去欣赏它的美丽,当爱眷顾时却未能以爱回应。
最近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又令我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我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住进了加护病房,那可不是个好呆的地方。
一天上午时分,我要接受几项辅助检查。因为检查的器械在医院对面的一幢建筑中,所以我就要穿过庭院,躺在轮床上被推到那里。
就在从病房出来的那一瞬,迎面的阳光一下子洒在我的身上。我所感受的就只有这阳光,但它却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沉醉在这金灿灿的阳光中,而事实是大家都来去匆匆,大都目不斜视,双眼只顾盯着地面。继而我就想到我平常也太过于沉湎于日常的琐碎俗物中,而对身边的美景漠然,甚至是视而不见。
从这次的经历中我所获得的感悟,就像这个经历本身一样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生活的恩赐是珍贵的――只是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于是人生矛盾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不要太过于忙碌而忽视人生的美好,失去对生命的敬畏。虔诚地迎接每个黎明的到来。把握每个小时,抓住宝贵的分分秒秒。
紧紧地把握人生,但是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这正是人生的另外一面,也就是矛盾的另外一面:我们要接受失去的一切,懂得如何放手。
其实这个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尤其当我们尚年轻时,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而不论什么,只要我们以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就会心想事成!但是随后而来的生活将各种现实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也就渐渐地必然地接受这个道理。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承受失去――也因此成长起来。我们出生的同时也失去母体的保护,从那一刻我们开始了独立的生命。而后我们上学,按部就班地一级一级进入各类学校,接着又得离开父母和儿时的家。我们结婚生子,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我们遭遇父母及爱人的离逝。我们也要面临自己逐渐,或者快速的衰老。而最终,就像握手和松手的比喻那样,我们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我们已经拥有的和梦想实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这种人生中矛盾的要求呢?为什么明知美是短暂的还要去创造美好?为何明知自己所爱的人会最终离我们而去,却还要全身心投入地去爱?
要解开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把眼光放开,像透过通向永恒的窗口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我们在世间的所作所为却在编织一张永恒的画卷。
生命绝不仅是存在。它在不断变幻,奔流不息。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得到生命的延续,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子女得到生命的延续。我们所创立的制度习俗会保留下来,我们也与之长存;我们所崇尚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就失去颜色。我们的身体会腐朽,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所创造的真、善和美却可以永存不朽。
不要将你的生命浪费在聚财敛物上,他们只会变为尘埃,化为虚无。与其追求物质,不如追求理想,因为只有理想才会赋予生命以意义,也只有理想才会有长存的价值。
房子有了爱便成为了家。城市有了道义就成为社会。一堆红砖一旦有了真理就成了学校。陋室有了宗教就成了圣堂。人类全方面的努力,有了正义就成为了文明。把这一切全放在一处,完善他们,使之臻于完美;而这一切,有了人类获得救赎后那永远无欲无求的远景,便成就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绚烂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